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園林的特點及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園林在慢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因其在世界園林藝術中均具有獨特的造林形式,被人類視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古典園林的典型特點為山環(huán)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樹木講究自然,沒有統(tǒng)一的格式,給人以舒適安逸的感覺。而西方古典園林的體現(xiàn)形式則截然不同,在其設計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來體現(xiàn)人工美的價值,采用對稱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組合而成的精美的幾何圖案。因此分析總結出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各自特點與精髓,將其融入到現(xiàn)代設計理念,從而設計出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生活與審美的新型園林。
1、中西方古典園林概述
園林藝術與其它藝術并無大的區(qū)別,中西方古典園林分別具有自己獨特風格與特征,據(jù)資料顯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始于夏商時期,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被興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從早期秦始皇時期的阿房宮,漢代的上林苑簡單圈地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受到佛教和玄學的影響,開始模仿自然,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以自然因素為主,創(chuàng)造出類似于自然園林的景觀。直到唐代受到各種藝術文化的影響,園林藝術又上了一個臺階,如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別墅,其宅院與自然山水風景有機結合,在北宋時期園林建筑業(yè)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國園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時期中國園林藝術發(fā)展到,連續(xù)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如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西方造園藝術則始于古羅馬的中央是綠地,四周圍繞住宅的模式,希臘又在古羅馬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的山莊園林,其典型特點是以建筑為主體,以對稱的形式為本,在樹木與綠籬造景時,開始應用整形修剪技術。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園林開始快速發(fā)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規(guī)模的別墅莊園日益增多。直到凡爾賽宮的興建,這種幾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園林藝術達到頂峰。
2、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
中國古典園林園林在藝術上具有:自然與含蓄、造型與空間、借景與意境三大典型特點,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種自然山水風景。在園林的空間布局、景觀配置及其建筑群體幾個方面均體現(xiàn)著自然式山水風光之美,在此基礎上又適當融入一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形成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
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重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古典園林在空間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簡單的比喻為:“把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濃縮在庭院中”,在空間上通過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造園方法,通過空間局部的交錯與曲折變化,在有限的面積內,給人以空間無限的感覺,從而形成了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相結合的藝術景觀效果,猶如一幅完美的圖畫。其次是在園林的景觀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為主體,點綴適當?shù)幕ú輼淠?,其典型特點是假山設計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錯落有致,花木品種多樣化,不同的季節(jié)都設有可觀賞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別,注重遠景與近景的層次,在形式上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天成之美與意境美。再次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雖然沒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經(jīng)常設有廳、堂、軒、館、樓、閣、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這些建筑與山、石、水、植物之間緊密的融合在一起,讓人無限的接觸自然,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天然環(huán)境情趣。最后是繪畫、詩詞對中國造園藝術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古典園林常常采用各種山水詩、山水畫的形式寄情于景,賦予園林超脫與自然協(xié)調共生的意境,承載著了中國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實現(xiàn)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
3、西方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
西方古典園林藝術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屬于迥然不同的兩個流派,西方人認為園林是人工創(chuàng)造的,就應該對自然的景觀加以改造,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園林造園的過程中,以排斥自然為前提,追求嚴謹性與合理性的相互統(tǒng)一,以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shù)學關系為基礎,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西方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所有要素之間比例協(xié)調、采用對稱式的布局,其總體構圖也以規(guī)則嚴謹、直觀明晰的形式為主,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幾何圖案之美,由此可見,西方造園藝術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來改變自然狀態(tài)。
總的來說,西方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西方園林的布局構造中,建筑物體積往往都比較大,在整個園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構成整座園林的基礎。所有的花壇、水池、噴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為主軸,通過對稱式的幾何圖案將園林的整體構造有序的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園林的景觀配置方面,非常講究人為的創(chuàng)意,如水池、臺階、植物及道路形狀、大小與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設計的非常精細,各種植物也都是通過人工修剪而成各種形狀供欣賞,絕不允許其自然生長,所有的園林構成元素經(jīng)過嚴格地規(guī)劃與布局后,呈現(xiàn)出圓形、方形、橢圓形或菱形等規(guī)則的形狀,在形式上給人以規(guī)則整齊的感覺,在空間上給人足夠的想象空間,在思維上給人以征服自然的。
結束語
總之,中西方古典園林風格各具藝術特色。一個優(yōu)質的園林,無論是中國古典園林還是西方古典園林,都具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共同特征,只是側重點不同而以,西方園林給人的感覺偏重于悅目,而中國古典園林則突出賞心。然而對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并不是本文的最終目的,在日后的景觀園林設計中借鑒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綜合特點,將雙方的優(yōu)點運用到新型景觀園林的創(chuàng)新設計非常關鍵,所以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要著眼于借鑒與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優(yōu)勢,設計出更加符合現(xiàn)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新型園林。
參考文獻:
[1]祁穎;《旅游景觀美學》;中國林業(yè)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張玲;中國古典園林置石在現(xiàn)代園林景觀中的應用[J];農技服務;2010年11期
關鍵詞:拙政園;自然美;意境;西方園林;幾何學
1 中國園林的特點
園林,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起源于中國“禮樂”文化,通過以花木等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經(jīng)實地考察過蘇州園林后,決定主要分析江南園林的代表――拙政園。拙政園不僅是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而且是四大園林之首,建于明代,占地5.2hm2。為襯托買主王獻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園內池子種滿荷花。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通過一條條長廊、通道、拱橋連接各個園子。拙政園的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其內部建筑是亭臺樓榭,皆臨池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由此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這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的風格。
從拙政園不難看出中國園林講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覺不到過多的人工痕跡,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臺樓榭在其間是點綴的角色,其存在的作用是為了觀賞整個園林風景,由此形成了中國園林自然式山水風景園的獨特風格。中國古典園林以寫意的手法來表達自然山水,游人置身于其間會產生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們通常是通過托物言志的方法來營造這份意境,例如,“庭園中無松,是無意畫龍而不點睛也”。石榴花則“萬綠從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園子中假山的放置則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在以池子為主體,營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見,中國園林是崇尚自然美為其最大特點。通過園林可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是含蓄的,講求的是弦外之音,注重的是心靈上的感受和升華。
2 西方園林的特點
西方園林從表面上看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規(guī)劃和嚴謹?shù)膶ΨQ。在1638年,法國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論造園藝術》中寫道“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整齊安排,那么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通過分析凡爾賽宮的平面圖可以看出,其地勢是平坦的,每一塊土地都是經(jīng)過精心規(guī)劃,并且在構建的幾何學中是極其講求對稱。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萬里弗爾的價格買下面積達117法畝的凡爾賽宮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澤地區(qū),并修建1座2層紅磚樓房作為狩獵行宮正宮。它的前面是1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的大花園,園內的樹木花草別具匠心。西方園林經(jīng)過古羅馬、文藝復興時期到17世紀下半葉形成的法國古典園林藝術風格,一直強調著人與自然的抗爭。“天人相勝”的觀念、理性的追求已體現(xiàn)在西方園林之中。
在西方,古人認為藝術美來源于數(shù)的協(xié)調,用數(shù)字來計算美,只要調整好了數(shù)量比例,就能產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園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呈現(xiàn)出一種幾何制的關系,諸如軸線對稱、均衡,以及確定的幾何狀,如正方形、圓、三角形等,都有廣泛的應用。在廣袤平坦的園林中,最顯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在軸線高處的起點上布置著體量高大,嚴謹對稱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著軸線,軸線控制著園林。通常整個軸線以水池、廣場、樹木、雕塑、建筑來依次排列,并且其樹木有規(guī)律的栽植,修剪整齊,給人以秩序井然,清晰明確的特點。一般來說,西方園林的平面圖特點是幾何化、規(guī)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園林的相互影響
中國園林對歐洲的真正影響,是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曾參與繪制圓明園40景圖的法國畫家對中國園林的介紹,使歐洲人更為詳細準確地了解到中國園林的藝術風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傳教士書簡》中描述,中國園林藝術的基本原則是“人們所要表現(xiàn)的是天然樸野的農村,而不是一座按照對稱和比例嚴謹?shù)?,被安排過的宮殿”。在多方宣傳和介紹中國園林藝術的風氣引導下,法國人開始在他們的花園建設中采用一些中國園林藝術表現(xiàn)手法。1670年,在距凡爾賽宮主樓1.5km處,出現(xiàn)了最早的仿中國式建筑“藍白瓷宮”。而西方園林對中國影響多在現(xiàn)代,尤其是廣場、小區(qū)等景觀的影響甚大,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園林的影子,但運用的過于生搬硬套,幾乎不見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園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國古典園林都是由高高的圍墻封閉,在古代是供少數(shù)人游玩居住,都是屬于私人園子的范疇,一般人是不能隨意進出的,這便決定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封閉性和私密性。而現(xiàn)代社會的園林,其服務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眾,這便要求現(xiàn)代園林具有開敞性和大眾性的特點。西方古典園林的一切以人工創(chuàng)造為特點,一味追求形式美,拋棄了實用功能和延承歷史文脈的要素,這在對當代人來說是缺乏趣味和互動的景觀。
參考文獻
1.滿足我國現(xiàn)代園林發(fā)展和時間的需要
隨著我國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發(fā)展,許多景觀園林中的假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現(xiàn)代園林中,假山建造的質量和藝術表達效果在很多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由于缺乏對假山的系統(tǒng)研究和分析,大量的園林假山施工單位缺乏基本的理論指導,只是一味追求施工速度,往往忽視了假山的建造質量和藝術表達效果,導致現(xiàn)代假山的實踐水平較低,達不到設計的要求果。因此在現(xiàn)代園林假山的實踐中,需要深刻研究假山的理論,并結合古建筑中假山建造的技術手法和藝術表達來帶動我國現(xiàn)代景觀園林假山建造的發(fā)展,這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2.滿足了我國古典園林保護和修繕的需要
古典園林作為我國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許多園林假山在長期發(fā)展下大量出現(xiàn)了自然損壞,需要進行全面或部分的修復工作,使其恢復原有的樣貌。但由于缺乏完善全面的假山研究理論且對古典假山作品的技術和風格等認識不足,導致我國許多假山修復失敗或失誤。因此,古建筑中假山的修復為了保持作品原有的真實性、藝術性,就需要我們結合作品的實例和有關的歷史文獻,對我國古建筑中的假山理論進行仔細地研究。總結歸納出完整的假山系統(tǒng)理論體系,為古典園林中假山的修繕提供重要的依據(jù)和理論指導,進而促進我國古建筑假山修復工作的發(fā)展。
二、對中國古典園林中假山的研究
1.在假山的分類中,疊山是我國古典園林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對我國古建筑中假山的物質層面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深入研究我國古建筑假山的建造理論和藝術。假山是我國古典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但從歷史的發(fā)展時間來看,皇家園林要早于私家園林,建造技術和風格也更加成熟。在我國皇家園林的假山發(fā)展中,山石材料的來源和疊山建造技術等都極具獨特性。在園林疊山的山石材料中多包含太湖石、黃石、青石和英石等,但隨著園林疊山的發(fā)展,疊山用石的材料逐漸呈現(xiàn)出多樣化,也同時促進了疊山的風格的發(fā)展。在明期末期的皇家園林中,疊山在園林的建造中逐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由于皇家園林的假山規(guī)模較大,要求假山的建造質量和建造技術也較高。在皇家園林的疊山建造中,首先需要勘查地基土質。假山的地基與假山的建造形式有密切的關系,地基出現(xiàn)沉降時,一般需要填滿灰土,結合地基的實際情況還需要加樁來增強地基的強度。在皇家園林的假山建造中,明清時代的假山基礎一般分為樁基和夯土基礎兩種。其中,皇家園林假山建造的技術特點一般體現(xiàn)在假山的建造管理和工匠的組織等方面。在明清時代皇家園林的假山建造中,其技術工序、建造技術和工程管理都較為成熟,是中國皇家園林假山建造和藝術的高峰。其中,頤和園、故宮、北海等園林中的假山作品極具歷史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文化風格。因此,皇家園林中假山的建造推動了我國假山的發(fā)展。
2.私家園林假山也是我國古典園林文化的代表,在假山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由于歷史時代的背景,私家園林分布范圍最廣、數(shù)量最多,其古典園林中假山的建造也極具代表性。在古典園林假山石的組合手法中有立石、架石、拼接、組合等。在私家園林假山的建造中,假山的建造風格受到了園主、建造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使古建筑假山形成了立意和假山特色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私家園林中,假山的風格以揚州派假山和北派假山為主。其中,揚州派的假山風格是以清末的疊山風格為主。優(yōu)良的地理條件和運輸條件決定了假山用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一般多以小石拼接而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北派假山由于北方地區(qū)的地理條件、自然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特點,其總體氣勢較為宏偉,但在假山的細節(jié)部分處理較少。而且假山多以疊砌為主,并采用了橫向和縱向不同的層次來控制假山的整體效果。同時,私家園林的假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園主的影響。注重結合園主的審美觀念和價值標準,在假山的形態(tài)和藝術風格上都有不同的體現(xiàn)。
三、結語
關鍵詞:古建筑:古典園林:園林設計:建筑美學;修葺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5-0146-03
1 引言
我國的古代建筑,不僅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恃色,使建筑具有了豐富的思想內涵表現(xiàn)力,而且極大地加強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建筑物具有了優(yōu)美的外觀形象,以至于在中國古代筑各個方面的特點形成中都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人對山水的愛好十分深厚,對自然山水的追求由來已久。她們不僅要在居住生活中體現(xiàn)自然,而且還要在作為生活境域的園林里去體現(xiàn)自然。因此,寄情山水、親近自然,成了他們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選。因此,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或直接加以利用,或疊山引水,將廳、堂、亭、榭等古建筑與山石融為一體,戎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式山水園。自然風景以山、水為地貌基礎,以植被作裝點,山、水、植物乃是構成自然風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國古典園林并非對自然山水的機械模仿,而是有意識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煉,從而表現(xiàn)一個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出一個精煉卻不失自然的環(huán)境,將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結合起來。
到了現(xiàn)代,由于時代的變遷,技術的發(fā)展,建造園林的社會環(huán)境、造園目的和所服務的人群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深層次的挖掘其美學價值、表現(xiàn)手法,如何讓古典美學與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緊密結合,發(fā)揮古建筑的美學、文化價值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2 項目概況
邵陽市雙清公園古為“雙清攬勝”,始建于宋代,園位居資水、邵水匯合處而得名,院內亭閣相映、怪石嶙峋,曲徑通幽,具古典園林風韻,自古為“寶慶十二景”之首,現(xiàn)占地面積約4.3hm2(64.41畝)。
1956年公園始建時,占地約2.1hm2(31.4畝)。將關圣殿及周邊景觀置入其中。全園亭閣相映、怪石磷岣、曲徑通幽,其中亭外亭、關圣殿、砥柱磯、雙濟亭、飛來石等景觀尤為有名。1978年重修時,增建雙環(huán)門、雙清亭、入勝門、又~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關圣殿,塑關公諸神像及壁畫,改偏殿為觀音殿。
2007年,為弘揚邵陽歷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創(chuàng)造更好的城市宜居環(huán)境,對雙清公園的古建筑進行修葺保護,并擴充了一些景點。
3 古建筑在現(xiàn)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作用分析
雙清公園中的古建筑作為一種人文景觀,與構成園林的其他要素山、水、植物等所組成的自然景觀有機地結合統(tǒng)一,構成了古典園林的整體景觀。園林及古建筑及其布局的多樣性形成了園林空間內要素組合的多姿多彩:園林建筑錯落有致,迂回曲折的布置,使園林景中有景,園中有園,擴大和豐富了園林空問。從雙清公園的古典園林布局可窺見一斑,見圖1。
3.1 雙清公園古建筑形成的特色探析
雙清公園主要的古建筑主要包括雙環(huán)門、雙清亭、亭外亭、關圣殿、娘娘廟等十多處,經(jīng)多次修葺,大多保存完好,見下圖2、圖3。
其風格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公園的古代建筑群主要是通過建筑群體來表現(xiàn)博大與壯觀,各種宮殿、寺廟、亭園、書屋等建筑群體向地面四處作有序的鋪開,具有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特征。且建筑的群體組合有其規(guī)律性,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一般為長方形,單純而規(guī)整),然后根據(jù)各類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合成各種類型和不同規(guī)模的建筑群體。如雙環(huán)門旁的雙濟亭一雙清亭――關圣殿一亭外亭,這種看似散漫的單體卻在平面上相互關聯(lián),獨個成景,群體也成景。
2)采用對稱布局,依江臨水,形成層層庭院,具有鮮明的江南特色。我國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組群的布局原則,不僅富有封建倫理文化的特色,還與中國人的崇中、從中、尊中的民族意識有關,它總是沿著一條中軸線(多以縱軸為主,也有縱橫軸都為主的)、采取均衡對稱的方式來布局,具有中軸線布局意識、觀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國古代隨處可見。這種以中軸線為主要標志的、平面對稱性格局的古建筑空間布局,也是區(qū)別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雙清公園濱水臨江,霧江攬勝,亭外有亭,水天一色,建筑群層層疊落,對稱均勻,與樹木相互映襯,具有鮮明的江南古典園林特色。
3)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雙清公園作為地方名勝,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除流下了許多名人的足跡之外,也留下了后人廣為傳誦的名人佳句,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是本地區(qū)的文化瑰寶,應加以保護頌揚和傳承。
3.2 中西方古典園林的特點對比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雙清公園無疑是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滋生在東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繪畫、詩歌和文學等其他藝術的影響,見圖4。
中國許多園林都是在文人、畫家的直接參與下經(jīng)營的。這就使中國園林從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般濃厚的感彩。特別是山水畫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外師造化,內發(fā)心源”,對中國園林影響深遠。這種原則是要經(jīng)過藝術家的主觀感受而獲得的,它出自心靈,不是以“理性”為基礎,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傾注,表現(xiàn)了中國對美的基本看法和態(tài)度。中國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的影響,塑造出一種文人所特有的恬靜淡雅的趣昧,浪漫飄逸的風度和質樸無華的氣質。
“天人合一”
“師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國園林獨特風格的生活基礎和思想基礎。中國的傳統(tǒng)是文人造園,因而中國園林是與山水畫、田園詩相生相長,從開始就十分重視神思和韻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觀感受,雖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卻更傳神、更具藝術感染力。這種意境經(jīng)常借匾聯(lián)題詩來破題,并綜合運用一切可以影響人感官的因素獲得詩的意境美。
以雙清公園的“亭外亭”為例,見圖5a、5b。亭外亭位于砥柱磯頂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寶慶知府鄭之僑始建。因位于諸亭之外及南宋林升《題臨安邸》始詩“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啟發(fā)而得名。亭外亭為八柱、雙層、木結構重檐四方亭。亭高10.9m,外四柱支承底層飛檐,底層高3.6m,面積51m2,周邊設木花格護欄,屋面板上坐石灰砂漿,覆小青瓦,白灰紋脊,貼蘭花碎瓷片。飛檐橋角,檐枋下卷板后收,卷筋分格,朱柱黛瓦,更顯典雅秀麗,具有典型的地域風格特色。曾引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贊美的詩篇和對聯(lián),“云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就是其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與我國悠久燦爛的文學、戲劇、山水繪畫與園林藝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而現(xiàn)代西方風景園林設計也受西方古典主義園林的影響,歐洲的建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藝術也深深影響現(xiàn)代園林設計,因此,歐洲幾何式園林風格正是在這種“唯理”美學思想的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
中西方這兩種園林藝術各有千秋,它們之間僅是風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們沒有高低之分。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相互之間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現(xiàn)代風景園林設計。
3.3 以吉建筑為主景的古典園林對現(xiàn)代風景園林設計的作用和啟示
中國人的生存哲學決定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已沿襲數(shù)千年,并深深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在潛意識里支配著我們的生活。中國人喜歡在自然中聆聽天籟,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當代的造園活動中要認真研究這種哲學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并加以應用,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二個方面:
3.3.1 “天人合一”和生態(tài)藝術
我國當前這個時代可稱為環(huán)境時代或生態(tài)時代。人們重視生態(tài)藝術,重視創(chuàng)作和研究生態(tài)藝術。而中國古典園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態(tài)藝術,最能充分體現(xiàn)天人合一精神和東方生存智慧的生態(tài)藝術。它雖然產生和發(fā)展于古代,卻能對未來產生極大的啟示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園藝術和技術。中國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藝術上,更體現(xiàn)在它的造園施工技術上。如果只是看到園林藝術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讓園林的藝術美生生不息,生機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這種“合一”只能是膚淺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現(xiàn)代園林中也經(jīng)常使用石子鋪地,而且圖案可以完全與古典園林一樣,但在鋪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鋪底來粘合石子。只這一小小做法就是嚴重違反自然的,它使雨水無法回流到土壤,從而導致自然界中的一個生態(tài)環(huán)節(jié)中斷。因此,我們應該從中國古典園林中學習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讓園林不僅美,而且能夠美得長久、自然,真正讓人與自然平等、和諧。
3.3.2 對意境追求的啟示與借鑒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美學。所謂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讓游者在體察感受中從身人心人情,提高到深層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建立在內心境界基礎上的“心物感應”的審美價值,正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審美心理結構的反映。雖都是山石花木、小橋流水、亭臺樓榭,由于序列組織,空間布局,細節(jié)設計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有的雄偉莊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個性美。
園林的意境美不僅在于其個體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體的布局與規(guī)劃,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態(tài)、材質、色彩的對比與協(xié)調,加上氣候的變化、人及植物氣息的融入,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間樂章,以及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堵墻、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對空間無限的遐思,讓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意境美足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創(chuàng)作的,這就要求設計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為、人的心理,更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因此,雙清公園擴改工程園林景觀設計除了充分應用古建筑來表現(xiàn)其古典園林的特色,也積極應用現(xiàn)代生態(tài)園林及景觀生態(tài)學設計方法,在植物配置和選擇上注重喬灌木的混植、植物季相色葉木搭配及物種的多樣性,運用各種藝術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則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園林特色美。
4 雙清公園古建筑的修葺保護及開發(fā)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和古典園林對現(xiàn)代園林設計的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內容上把握其精髓,不僅是在設計上可以參考借鑒,也可在實踐中保護和應用。鑒于古建筑極強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以及珍稀性、不可修復制等特點,對古建筑的修葺保護已刻不容緩。
雙清公園擴改工程與2008年4月正式開工,于2009年5月竣工,歷時1年多,這次擴該工程征地約4,62hm2(68.27畝),還新增加了洄瀾書屋、親水平臺等景點,并在道路,燈光照明、休閑健身設施等方面進行了擴充。公園現(xiàn)為開放式公園,分為文化保護區(qū)、山林游憩區(qū)和休閑活動區(qū),免費向所有游人開放。
其古建筑的修葺和保護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木結構損壞程度的勘查:在對損壞的木結構處理之前,有必要先對它的損壞程度進行判斷。古建筑木結構材質狀況勘查已經(jīng)有了十幾種無損和微創(chuàng)檢測技術,但考慮到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一般進行了表面觀察。
2)古建筑木結構的修葺:對油漆脫落、輕微腐朽(蟲蝕)構件,先將構件表面原油漆鏟掉,對腐朽部分根據(jù)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紙砂除,基層清理干凈后,再批膩子,用噴霧器將桐油噴涂6遍(一般2-3遍,考慮到該木構件臨水易腐,且噴淋法藥液損失大,增加到6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噴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蓋。避免藥液蒸發(fā),每次噴涂均要待木構件表面稍干后進行,最后刷本色樹脂清漆4遍。較嚴重的采用挖補法和包鑲法進行修葺處理。
3)古建筑彩畫的修復:雙清公園的古建筑彩畫的修復主要采用明代、清代官式彩畫的修復方式進行,追求藝術上的逼真和真實性。
修葺一新的雙清公園已成為湘中地區(qū)極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qū)和城市名片,歷史文化是其靈魂,因此,可在保護中開發(fā)其文化、觀光、旅游價值,從而使古代建筑在現(xiàn)代城市風景園林景觀中重新煥發(fā)出青春活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古建筑的應用與開發(fā)是許多現(xiàn)代歷史文化城市面臨的課題,是開發(fā)還是保護面臨許多現(xiàn)實難題,筆者認為,只要遵循“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再保護”的原則,并在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加以應用和挖掘,使其歷久彌新,為城市的未來發(fā)展積蓄更強的底蘊和能量。
參考文獻:
[1]彭巧,傅德亮,徐劍鋒,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J]_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1.
[2]劉海燕,呂文明,論中國園林文化的和合精神[J].華中建筑,2006,27.
[3]居閱時,弦外之音一中國建筑園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關鍵詞】古典園林 文化傳統(tǒng) 審美情趣
園林實際上是按一定的需要將山水、植物、建筑進行有機組合起來的。國內外園林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西方園林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為代表,其景觀特點是整齊、規(guī)則、對稱、均勻,常以軸線作引導,包括樹木也都作規(guī)則式造型。東方園林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景觀特色表現(xiàn)為不對稱均衡,以曲線作為引導,成為著稱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園林。
園林在中國稱園、囿、苑囿等,西方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e等。國內外古典園林的成型、發(fā)展并形成各自的獨立體系,均與文化的差異有關。
一、園林的起源
(一)西方園林的起源和形成
西方園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羅河兩岸土壤肥沃,適宜于農業(yè)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濫,退水后需重新丈量耕地,因而發(fā)明了幾何學。古埃及人把幾何概念用于早期的園林——果蔬園中,一塊長方形平地被灌溉水渠劃分成方格,方格中整整齊齊地種植著果樹和蔬菜。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農業(yè)性質的園子逐漸演變?yōu)閷iT供統(tǒng)治階級享樂的觀賞性園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規(guī)則式園林。
大約公元前5世紀,在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西岸和愛琴海的島嶼上的許多城邦建立了自由民民主制度,自由民民主制度又促進了經(jīng)濟的大繁榮與建筑、園林的進一步發(fā)展。其中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臘造園崇尚人的力量,追求有序的和諧。公元前1世紀未,古羅馬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古羅馬的造園藝術繼承了古希臘的造園藝術成就,并添加了西亞造園因素,發(fā)展了大規(guī)模庭院,至此,西方園林的雛形基本上形成了。
(二)中國園林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原型是放養(yǎng)動物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苑囿。苑囿的出現(xiàn)可以上溯到商、周,歷史上最早有信史可證的商帝殷紂王所建的“沙丘苑臺”和周文王所建的“靈囿”、“靈臺”、“靈沼”。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許多離宮,還在咸陽“作長池,引渭水,……筑土為蓬萊山。”開創(chuàng)了人工堆山的紀錄。到西漢時期,貴族、達官、富戶的私家園林也迅速發(fā)展起來,園林體系已具雛形。歷經(jīng)了2000多年的發(fā)展、變遷,到明清時代,園林發(fā)展到了極致,形成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文人園林等多種不同的園林形式。中國園林崇尚自然,講究曲徑通幽、以小見大,講究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東方哲學思想。
二、國內外古典園林的差異
(一)國內外古典園林自然環(huán)境上的差異
(1)西方古典園林的選址.西方古典園林的選址一般在城市邊緣地區(qū)或離城較遠的地區(qū),范圍很大,注重軸線的強調與處理,周圍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噴泉、雕塑來表現(xiàn)其氣勢恢宏的人工美。按照法國著名造園史家-·格羅莫爾的觀點,西方古典園林選址的四大要素是地點、地形、朝向和水源。遠離城市可以獲得大片的空地;起伏的地形,高地與溝谷形成反差可以得到優(yōu)美的效果;良好的朝向有利于布置園林景觀;而水則賦予園林以生命和活力。
(2)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計成的《園冶》一書中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得影隨形”,即使方寸之地也可以營造出一個別致小巧的天地,列舉了選址的幾個必要條件:“遠來往之通衢”、“藉參差之深樹”、“如方如園,似偏似曲”等等,并針對山林地、村莊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等各自特點提出了“園地惟山林最勝”,“市井不可園也;如園之,必向幽偏可筑”,“郊野擇地,依乎平岡曲塢,疊隴喬木,水浚通源,橋橫跨水”,“江干湖畔,深柳疏蘆之際,略成小筑,足證大觀也”,“宅傍與后有隙地可葺苑……竹修林茂,柳暗花明……”等一系列觀點。
(二)國內外古典園林造園手法上的差異
(1)西方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西方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人工美,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究幾何圖案的組織,甚至連花草、樹木、水體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納入到嚴格的幾何制約關系中去。園林中所有的景物,無論是建筑物還是山水樹木都有人工穿鑿的明顯印記,樓閣亭臺排列整齊,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噴泉等等。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tài)。
西方古典園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王宮、教堂、劇院等都是規(guī)整排列,柱廊、花壇、草坪、雕像、噴泉等秩序分明,充分體現(xiàn)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國古典園林的處理手法。中國古典園林的處理崇尚自然,“雖由人作,宛如天開”運用人力,藝術地再現(xiàn)自然的天地萬物及其壯麗景觀,布局靈活,山水喻道,潛心會意,復歸自然。古典園林藝術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皆以自然為比喻,采用象征、聯(lián)想、比擬和隱喻等手法再現(xiàn)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體。
無論是北方御園還是江南私園,都強調順應自然。頤和園的昆明湖、萬壽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島、九橋,均顯得自然和諧;而蘇州園林中巧妙設置的山水樹木、亭臺樓閣,亦顯現(xiàn)出濃郁的自然韻味。
(三)國內外古典園林文化上的差異
從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看,是把美學建立在“維理”的基礎上。古希臘的比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數(shù),著名的“黃金分割”最早就是由這個學派提出來的,這種數(shù)字的或幾何的審美思想強調整一、次序、平衡對稱,推崇圓、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企圖用一種程式化和規(guī)范化的模式來確立美的標準和尺度,深深地影響到園林。同時,西方自然觀的發(fā)展,是把人與自然分開來認識自然、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強調人與自然的抗爭,強調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中國古代以農業(yè)立國,形成了依賴自然、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態(tài),并深受儒教、道教的影響,崇尚“法師自然”,注重從總體觀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注重觀察事物的對立面及其相互轉化。這種觀點滲透到園林活動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群體空間藝術,力圖去模仿自然、再現(xiàn)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結合,追求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自然美的園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