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xiāng)土文化的思考與體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包括有地域特色的山川地理、民俗民風、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fā)展以及民間藝術、名人軼事、宗族文化等。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鄉(xiāng)土文化,這些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經過千百年的積淀,有著豐富的內涵?!墩n程標準》中提到:"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
湛江市硇洲中學的學生生長于農村海島,在接觸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引導學生關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實現語文學科與鄉(xiāng)土資源的整合與發(fā)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探索文化資源中蘊涵的作文因子,從而拓寬寫作的內容,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會寫作。本文基于此,嘗試探討地方鄉(xiāng)土資源的寫作指導。
1.胸有百萬雄兵,方可戰(zhàn)場長勝
一般來說,在布置寫作之前,一些有經驗的老師會對學生展開適度的指導,盡管讀到高中了,但是很多學生依然對作文感到害怕,感到沒有什么可以寫的,這源于學生平時的觀察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盡管掌握了一些作文素材,但是到用的時候,學生卻依然感覺沒有辦法寫出來,依然沒有什么可以用的作文資源,因此,在進行寫作之前,可以給學生一個心理的準備,先讓他們積累相關的作文資源,到要寫的時候,就會感到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在我校舉行的"鄉(xiāng)土杯"的作文系列比賽之前,我就發(fā)動學生多留意身邊的鄉(xiāng)土資源。開始征文的時候,很多的學生就有資源可寫。比如:一說的身邊的美人美事等,有些同學就寫得過大過虛,抓不到事情的實質,梁江婷同學就很留意身邊的事情,就寫了在冬天來臨之前,硇洲很多家庭都煮姜湯的事情來突出家庭中的人與事,更顯出家人(奶奶)給家人的濃濃的暖意。
還有一位同學的《一筆救災款》,就很善于抓住一個典型的事例來寫出人的變化,同樣是遭受臺風的破壞,但是在面對一筆救災款前,大家互相推讓,最后這筆救災款成了村里的助學金,讓人感受到人心的暖意與看到村子的巨大變化。這些同學正是在寫作之前就有一雙慧眼,注意收集鄉(xiāng)土資源,并且善于思考,同樣的題材寫出了新意,寫出立意不錯的文章,獲得很好的效果。誠如"胸有百萬雄兵,方可戰(zhàn)場長勝",寫作就應如此,胸中有了無盡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方可幫助自己寫出好文章來。
2.看菜下米――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指導
很多教師在講述寫作的時候,往往就是以文論文,對學生的寫作的思路拓展不夠,因而,一些學生在多次的寫作之后,依然不知怎樣的去寫,這也許與老師對寫作的講述不到位有關。怎樣的指導講述寫作,相信很多老師有自己的一套,但是要讓學生真正的掌握寫作的要領,有些老師卻做得不是很好。筆者試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指導探討。
2.1情景講述式指導分析。所謂情景講述式指導,就是要學生根據自己所理解的本土資源,在描述的基礎上進行寫作,進而進行修改,最終寫成自己的出彩作文。其實情景講述式,同學用得很多,看過的電視電影小說等等,很多的同學的描繪都很生動,既然學生有這樣的能力,為什么不好好的用到作文上呢?
在寫作中,教師可以好好的利用情景講述式,讓學生大膽的暢所欲言,抓住作文的主題展開。比如在寫到硇洲燈塔的時候,我就是先讓很多同學展開描述:有些學生從燈塔的建造的歷史描述,有些學生從建造的材料入手,有些學生從燈塔內部的構造說,還有學生從法國入侵硇洲說起等等,不一而足,經過學生心目中的一番描述,然后教師再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升華。有這樣的一個前提,學生感到寫作就得心應手,知道該寫那些,哪些內容應該突出,哪些內容應該簡略去寫。通過適當的情景講述,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得到有效的激發(fā)。
2.2體驗活動式指導分析。體驗活動的方式很多,學生可以走進生活進行直接體驗,也可以閱讀相關作品進行間接體驗。生活永遠是寫作的源泉,要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直接體驗,要把學生關注的目光引向廣闊的世界,既能在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中感受心靈的顫動,也能在紛繁復雜中學會平靜客觀理性地思考。可以訪問名人學者,游覽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等,使學生對所要描繪的對象有一個更為真實、細致、客觀和深刻地了解,讓學生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思考。
就比如硇洲中學舉行的"鄉(xiāng)土杯"征文所說的那樣:面對多姿多彩的家鄉(xiāng)風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牽動你們的情思,或勾起童年的記憶,或喚醒未來的憧憬,或引發(fā)一個動人的故事……想"秀"出家鄉(xiāng)美景的獨特魅力,你可以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家鄉(xiāng)特色??梢允强吹模屓速p心悅目;可以是吃的,令人饞涎欲滴;可以是玩的,叫人愛不釋手……讓人們從你對家鄉(xiāng)的風景風俗風貌的描繪中,體會到硇洲這塊土地上獨特的風景。
經過這樣的指導,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打開了寫作的思路,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間。經過一定的訓練,學生就會明白寫作的一些竅門,也會感到寫作不是那么的難了。
3.在寫作中要落實鄉(xiāng)土資源素材的使用
有些學生雖然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農村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具體的寫作中,有些學生還是會忘掉寫作指導的內容,還是按自己以前的方式去寫,這樣做的一個后果就是這些學生寫作能力很難提高。為了寫作質量的提升,要讓學生努力的落實具體的指導,并注意聯系到具體的鄉(xiāng)土資源開展寫作。
關鍵詞:鄉(xiāng)土文化;美術教學;新課程改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美術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作為一線美術教師,如何有效開發(fā)、利用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以彌補國家美術課程的單一與不足,發(fā)揮鄉(xiāng)土美術課程資源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鄉(xiāng)土教材中學習到屬于本民族、本地區(qū)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滿足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多樣性和實用性的需求,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針對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作為鄉(xiāng)村教師更應該以鄉(xiāng)土美術教學為契機,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為美術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一、結合本地資源,開展鄉(xiāng)土美術教學的必要性
充分挖掘本地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美術教育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美術的渠道,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了解當地社會與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有益嘗試。鄉(xiāng)土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性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了本地人民的智慧和能力,讓鄉(xiāng)土美術文化走進美術課堂,讓學生了解民族自豪的過去和輝煌的未來,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過了解和發(fā)掘鄉(xiāng)土文化,精心組織開展鄉(xiāng)土美術教育活動,還能將環(huán)境教育和美育相結合,增進學生對環(huán)境問題的理解,樹立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保護家鄉(xiāng)、美化家鄉(xiāng)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鄉(xiāng)土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一)探本溯源,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鄉(xiāng)土美術教學,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結合課程特點,注重對學生感興趣的課題的研究,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嘗試不同的工具材料,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學習。農村廣闊的田野、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悠久的文化積淀,為農村的美術教育提供了生動的課程資源,既可以使身處農村的孩子感受到美術課的生動有趣,還能堅定農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農家孩子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戶外體驗,主動收集材料,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親手描繪或制作作品,讓學生成為整個美術學習過程的主體。從而使鄉(xiāng)土文化與美術教學的內容直接聯系起來,并創(chuàng)設美的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美,激發(fā)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這樣通過設置情境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開闊了視野,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鄉(xiāng)土文化與美術教學的密切聯系。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美術教學,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而且學生描繪、制作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美術鑒賞能力
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評論,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重要手段。讓學生找尋生活中的美術作品,對鄉(xiāng)土文化中蘊含的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是切合農村孩子認知實際的一種好的做法。
美術教學的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淡化“填鴨式”的說教,關注學生的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和情感感受。而大自然賜予我們豐富的、獨特的自然資源,尤其是很多農村學生,利用自然資源不僅可以豐富和貼近學生的生活,也可以解決農村學生購買美術材料的經濟困難,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的熱愛情感。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學生走進鄉(xiāng)村,親近自然。對農村學生來說,如果所選取的素材都是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識,品評一幅藝術作品也就變成了品評一幅家鄉(xiāng)畫卷,對他來說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編成小組,對自己身邊的鄉(xiāng)土文化中蘊藏的美術因素進行收集整理,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以學生收集的諸如農村屋檐上的繪畫、剪紙、古橋、老建筑物等等作為素材,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自己對這些圖畫的理解。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后乘機簡單地介紹相關的人文歷史與傳統(tǒng),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學生美術鑒賞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學生發(fā)揮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給予積極的引導,往往能使一堂簡簡單單的美術課變得豐富起來,收到很好的效果。通過這種形式,將美學藝術中不同觀念在不同作品中的體現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認識到藝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拓寬他們的審美思路。
三、利用本地資源,開展美術教學的具體做法
開展鄉(xiāng)土美術教學,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文化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的推進。
(一)延伸課本內容,創(chuàng)新教材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開發(fā)當地自然資源、社會生活資源、文化資源,大膽地對原有教材進行改、減、增,也可以編寫富有鄉(xiāng)土特色的美術校本教材,引導學生把美術學習與生活經驗、周圍環(huán)境相聯系。如開設《奇妙的沙畫》、《精美的卵石畫》、《巧粘貼》等,讓學生對平日隨處可見的沙子,卵石、樹皮等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變廢為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造美的愿望。
(二)關注學生情感,突破教法
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學生走進鄉(xiāng)村,親近自然。到廣闊的田野,山間的小溪旁寫生,這樣孩子們不但興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實感,而且在寬松愉快而自由的環(huán)境里,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自由發(fā)揮。在手工制作方面,教會學生合理利用各種自然材料,開拓與眾不同的表現手法。
(三)切實親身體驗、開放教學
民間文化所具備的教化和規(guī)范功能,已經為歷史所證明。作家馮驥才說過,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族文化包括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熬⑽幕焙孟袷歉赣H文化,主要支撐我們的力量、思想和精神;“民間文化”好像是母性文化,提供我們以豐富的情感、血肉、特征、凝聚力和親和力。特別是面對外來文化的洶涌而至,語文教學融合民間文化尤為重要。作為一種母性文化,民間文化更容易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學生內心,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語文教學的品味,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現與認知能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佳效果。借用民間文化,也更能從能力上鍛煉學生,從情感上熏陶學生。在相互切磋和不斷爭鳴中,教育學生求真向善,幫助學生探究和內化文化資源,有效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一、借民間文藝增加課堂親和力
民間文化博大、醇厚,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便于民眾接受的獨特文藝形式,包括神話、傳說、歌謠、諺語、戲曲、剪紙等,這些形式,自然也讓我們的學生喜聞樂見,借助民間文藝為中職語文課堂服務,增強了語文的親和力,也能使我們凝澀的課堂節(jié)奏變得活潑暢行。例如筆者在教授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先以暢談自己心目中“跨越了百年美麗”的人物引入,學生很自然地想起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她們之美,確實稱得上是女子美的最高典范,可是對于這四種美的由來,學生卻不太了解,于是自然地引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典故的來源。同時又因文中有宋玉一例,筆者又趁勢介紹古典傳說的四大美男子,“擲果盈車”的潘安,“俊美無比”的宋玉,悲情的蘭陵王,孱弱的衛(wèi)d,學生聽得入迷,對文本的閱讀興趣也陡增,對他們進行美的內涵的引導也變得輕車熟路。
有時,筆者還利用戲曲這種民間獨特的娛樂形式,來豐富課堂。臺州是個越劇之鄉(xiāng),老一輩大都喜愛聽越劇,越劇中很多傳統(tǒng)劇目,都以其凝練的唱詞、鮮活的人物形象而深入人心,街頭巷尾也時常繚繞著清幽婉麗的越劇唱腔。在筆者看來,這也恰恰可以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教學中,寶黛初會是全文的重點,兩人一見如故心靈相通,情感的默契是后來愛情發(fā)展的張本。于是,筆者就引入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視頻,水袖輕舞,曲韻悠轉,很多女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輕而易舉了。
二、借民俗傳統(tǒng)提升文學素養(yǎng)
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個經典的比喻:他把人生活在民俗當中,形象生動地比作魚生活在水里??梢姡袼着c群眾生活是何等的緊密。的確,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通俗文化,來自社會內部底層,由勞動人民自發(fā)創(chuàng)作,它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種習俗,而很多民俗現象本身就是語文教材、詩詞歌賦和文學名著的載體,利用民俗傳統(tǒng)進行教學,也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一種途徑。
例如在教節(jié)日風俗時,學生對節(jié)日的由來非常感興趣,然而對相關的詩詞卻知之甚少。因而,筆者搜索了很多節(jié)日的傳說、習俗:年的由來,燈會的意義,屈原的忠誠,牛郎織女的真摯……同時因勢利導,讓學生反復吟詠詩詞,他們也能自然地體會到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意境,“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失落,“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
中職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有很大的惰性,表現在做主觀題時,他們經常懶得思索,空白一片。在學習對聯知識之前,筆者發(fā)現學生對“對對子”毫無興趣。于是,在課堂上,就從對聯的起源講起,穿插很多對聯小故事,再結合平仄規(guī)律、對聯口訣及張貼常識,最后學生對“對對子”躍躍欲試。如上聯為“爆竹聲聲脆”,學生或串對,或正對,或反對,積極思考,“梅花陣陣香”、“桃花點點開”、“錢財滾滾來”、“歲月年年長”、“桃符戶戶新”、“成績節(jié)節(jié)高”……答案豐富多彩,學生也體會到了對對子的樂趣。
在教“敬辭與謙辭”的相P內容時,事先布置一項作業(yè),即學完內容之后,自擬一個情境,用敬辭謙辭來對話。敬辭和謙辭作為禮貌用語,在交際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發(fā)展到現代漢語階段,誤用的現象卻很常見。課上,學生們聽得認真,也為他們自己平時的一知半解而發(fā)笑,在提到“尊”字何以用作敬辭用時,筆者引用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一句話:“凡酒必實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資于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尊”字本身來自敬酒文化。有些同學在設計時干脆選用商務敬酒的情境,敬酒的時間、敬酒的程序、敬酒的舉止要求,一言一行,在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民俗文化盡管是一種俗文學,但也是文學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于它的“俗”性,筆者發(fā)現學生們?yōu)橐恍┟耧L民情所陶醉,也不自覺地接受了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文學素養(yǎng)提升了。又如在讀了陸原的《立夏吃的蛋》之后,讓學生來尋找具有天臺特色的一些風俗。很多學生就找到了富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縣扛臺閣,還有嫁娶風俗、各村每年做大戲的習俗,店鋪開張營業(yè),建屋造橋,壽禮慶賀等人情往來方面的習俗等。
例如《舞麒麟》,從明代開始,就一直是天臺人民共度元宵佳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它由5位男孩手握馬鞭、如意、荷花等道具,站在大人肩上,分別扮作狀元、財神、魁星、宰相、探花等角色。大人肩頂著孩子,一邊和著鑼鼓的節(jié)奏,一邊走碎步,或者跑圓場,非常注意三者之間的和諧配合。在學生了解民風民俗后,再鼓勵學生與長輩、父母交流,通過交流去體驗其中的交往樂、人情美、節(jié)日歡,從而對民俗有深入的理解和對生活有深切的感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寫民風民俗。大家可以讓學生關注那些天天與山打交道的山民,寫出山民身上與眾不同的精神來;也可以通過寫飲食來突顯社會風貌,過年的“五味粥”、粽、麻糍等都是很地道的天臺小吃;學生還可以寫自己是如何親自參與某一樣食物的制作,從而表達自己真實的一種生活體驗;也可以寫創(chuàng)造這些飲食文化的天臺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天臺的青山綠水養(yǎng)育了勤勞善良的天臺人,飲食文化中也能展現天臺人的勤勞善良和智慧。對民俗的了解、感悟、體驗、寫作,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素養(yǎng)。將民俗傳統(tǒng)引入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三、借鄉(xiāng)土文化涵養(yǎng)精神情操
鄉(xiāng)土教材是中職語文教學最富有特色的課程,它包容了當地的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資源等,借助鄉(xiāng)土文化,既可以促使學生了解自己本地的文化,同時也能提高對本土文化的重視、愛護,涵養(yǎng)精神情操。教師應該具備濃厚的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努力挖掘本地各種課程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豐富知識文化底蘊,培養(yǎng)愛國愛家情感。
中職語文四冊讀本專門有一章為《臺州文化》,盛贊石梁飛瀑的壯美,楚門文旦的美味,黃巖方言的韻味,在完成本單元的教學以后,筆者就以“誰不說俺家鄉(xiāng)美”為主題,開展一次展現家鄉(xiāng)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激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關注鄉(xiāng)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春節(jié)等節(jié)日,學生都放假在家,正是體驗生活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好好地利用起來。讓學生走進民俗,感受生活,并用作文來記錄。每個節(jié)假日,我都要求學生完成如下作業(yè):⑴觀察此節(jié)日里人們的生活禮俗、語言宜忌、飲食上的不同等,將它們記錄下來,并思考其中的深刻內涵。⑵要積極參加節(jié)日里的相關活動,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⑶主動走訪老輩人,深入了解各種民俗的形成、變化及其內涵,并寫作考察報告。節(jié)日后回校,學生首先要上交的就是這個作業(yè)。然后會抽出一節(jié)課來專門交流,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優(yōu)秀的作品適當嘉獎。有時配合班級出一期這個專題的黑板報,有時編成手抄報張貼在班級宣傳欄中,有時把學生的作品發(fā)表到學校網站上。這樣既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地的一些民俗文化。
其次,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理解鄉(xiāng)土文化內涵。中職學生畢竟閱歷淺,再加上大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ι活的思考可以說基本沒有,即使有也是比較膚淺的。所以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為學生的思考搭建一個平臺。教材中不乏寫鄉(xiāng)土文化的優(yōu)秀之作,如《邊城》(沈叢文)、《祝福》(魯迅)和《洛陽詩韻》(葉文玲)等,這些課文都可以成為我們指導學生欣賞和寫作鄉(xiāng)土文化的范本。教師對經典課文的賞析、點評,然后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天臺本土文化。天臺是“唐詩之路”目的地,僅唐代就有李白、孟浩然和謝靈運等325位詩人留下1300多首寫天臺的詩。還有許多詩人散文家駐足天臺,如寒山、陸游、陸淞和魏源等。天臺也有過本土的文人,如:清朝的江南奇士齊周華,選入教材的現代散文《囚綠記》的作者陸蠡,現代著名小說《慘霧》的作者許杰,還有愛國詩人曹天風、文壇慧星王以仁等。學生在廣泛閱讀中學會思考生活,再加以情感和方法的指導和引導,學生又怎么會覺得無話可說,無情可抒呢?學生在領略天臺山的秀美俊奇和佛道文化的精深奧秘的同時,也深深地為我們天臺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神奇妙想的創(chuàng)造力而折服,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愈發(fā)濃烈。
巧用民間文化,豐富中職語文課堂,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雅韻無窮,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黃惠群.利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拓展中職語文教學[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06).
[2]朱紅群.創(chuàng)新課型,巧引“鄉(xiāng)土”入課堂[J].職業(yè)教育(中),2014,(01).
一、繼承和發(fā)揚鄉(xiāng)土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說過:“我們選擇了一種什么樣的教育,就選擇了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币詫W科知識的獲得為主要目的的課堂學科教學,賦予學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為主要特征的,學生過著一種理性的生活。而綜合實踐活動在體系化的學科課程和課堂知識教學的框架中,為學生打開一個超越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體系的一扇窗戶,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自主實踐的有效生活空間。
從總體上看,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賦予學生的是一種“科學世界”或“書本世界”的生活,它難以有效地關照他們的“生活世界”。而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則是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在這種生活世界里,學生通過走近自然,走入社會,自我反思,與社會有關部門和社會人員打交道,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會進行同伴交往。在開放的生活世界里,學生通過學會處理與自然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與自我的關系,不斷地形成他們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往往會關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甚至對自己的衣著都十分注重。正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通過自我反思得到逐步形成和提升。
另外,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特點之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語文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罢Z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實現人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fā)人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學可以接觸鄉(xiāng)土文化,體會鄉(xiāng)土文化的表達形式,認識和體會先民(祖輩們)的創(chuàng)造力,認識先民并養(yǎng)成尊重先民的習慣,養(yǎng)成熱愛家鄉(xiāng)的習慣,養(yǎng)成在關注自身周圍環(huán)境時,關注自身,關注他人,并學會表達自己文化的習慣。
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
作為一種經驗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獨特價值集中地體現在學生經驗和體驗的獲得上。這種經驗和體驗的形成及獲得,是任何學科課程所不能比擬的,它具體表現為形成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
如果說學科課程是建立在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體系基礎之上來使學生獲得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的話,那么,綜合實踐活動則是試圖在開放的學生,開放的生活空間中引導學生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在這種整體認識中,學生時刻將自己融合在這種開放的情境之中,并在認識過程中時刻伴隨著他們自己鮮活的體驗和感悟。由于綜合實踐活動是面向學生生活領域和生活背景來實施的,是以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主題為中心組織實施的,是以學生親歷體驗和自主實踐的方式來主動地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反思自我的活動,因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形成的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是不同于在學科中獲得的認識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語文教育的三維教育目標之一。生活化的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多的強調情感教育。因此鄉(xiāng)土化的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顯然擁有強大的育人功能。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課程價值不僅僅在于使學生獲得認識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各種實際體驗,獲得了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豐富經驗。學生在開展活動中的情感變化的歷程,如他們的“失落”、“懊惱”和“喜悅”,是學科教學中難以體現的。
立足鄉(xiāng)土資源開展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其重要的特點就是生活化。它讓學生去體驗自己的生活,親歷文化的形成和作用過程,在感受和觸摸中學會認知,形成思考,產生表達欲望,從而鍛煉了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和表達能力。
三、構建開放的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體系,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關鍵詞:鄉(xiāng)土美術;美術鑒賞課;開發(fā)與利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316-01
1.鄉(xiāng)土文化的內涵
鄉(xiāng)土文化就是在一個特定地域內發(fā)端流行并長期積淀發(fā)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態(tài)文明的總和,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如民風民俗,包括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fā)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廣義的鄉(xiāng)土文化還包括學生所在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以及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生活等。
我們日常所談的鄉(xiāng)土文化的內容極為廣泛(以泉州為例):首先,它包括當地的自然景觀。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廣泛的審美對象。其次,當地群眾創(chuàng)造的具有鄉(xiāng)土特色的美術形式與作品是構成鄉(xiāng)土美術的主要內容。這包括生活中的用具如永春漆籃;用于裝飾建筑物的圖案、彩繪、惠安石雕;用于衣飾的安溪藍花布染、刺繡;用來裝飾生活空間的剪紙、織錦、繪畫、兒童玩具如泥塑、面塑和娛樂戲曲中的提線木偶等;在各種民俗節(jié)慶活動如元宵、清明出現的花燈、風箏,婚喪嫁娶中用來渲染氣氛的物品等;用于中的各種神的雕像如財神、觀音和各種門神版畫等。
2.鄉(xiāng)土文化在美術鑒賞課中的必要性
新課標更是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的人性理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高中美術鑒賞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術鑒賞課不只是為了培養(yǎng)美術鑒賞能力,還要培養(yǎng)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每一個學生身上都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潛能。
開發(fā)當地傳統(tǒng)美術資源,就可以結合當地的名勝來增加同學們對藝術的直觀感受。開發(fā)優(yōu)秀的地方性美術課程資源,具有重要和長遠的意義。圍繞對當地傳統(tǒng)藝術所包蘊的文化內涵的學習活動,有益于引導學生了解區(qū)域文化,提高鄉(xiāng)土審美文化的體驗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開發(fā)地方自然資源,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的體驗能力。通過對這些自然景觀的尋找、發(fā)現、收集、觀察、想像、組合、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美術活動,充分利用本土材料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一方面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生活,發(fā)現美并美化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對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識及開發(fā)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開發(fā)利用鄉(xiāng)土人文資源,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學校與社會互相依存,社會上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藝術課程資源,如九日山的祈風石刻,對這些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與利用,是新課程理念下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將對學校美術課程教學產生有力的推動作用。
3.利用鄉(xiāng)土美術進行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嘗試
隨著社會的進步民間風俗逐漸簡化,很多風俗已不再為現代人所知曉,為了讓小學生真正的了解民間風俗,如泉州紙扎藝術(糊紙),將這些風俗代代傳承,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網絡搜集各種資源進行教學的同時,要為學生提供美術課程所涉及的資料、圖片。網絡資源豐富而又便捷,不受時空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自己通過網絡搜集各種有關民風民俗的資料,如:閩南娶新娘、年兜跳火群、攻炮城、端午節(jié)、舞龍舞獅、火鼎公婆、拍胸舞、木偶戲等的相關視頻、圖片、文字資料。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要為學生提供信息資源,拓寬視野,為美術鑒賞、創(chuàng)作提供廣闊的空間。
教師要在課前引導學生對自己身邊的鄉(xiāng)土文化中蘊藏的美術因素進行收集整理,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以學生收集的諸如農村灶臺上的繪畫、年畫、典型建筑物、橋等作為素材,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了這些圖畫以后的心理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學生美術鑒賞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學生發(fā)揮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給予積極的引導,往往能使一堂簡簡單單的美術課變得豐富起來,收到很好的效果。通過這種形式,將美學藝術中不同觀念在不同作品中的體現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認識到藝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拓寬他們的審美思路。例如,我的教學案例,"手繪芙蓉橋"就是讓學生事先去拍攝我們梅山僑鄉(xiāng)最具代表性的景點--芙蓉橋畔,作為土生土長的芙蓉橋畔的學生,從小就對芙蓉橋的傳說極為著迷。為此,學生根據拍攝的照片,進行創(chuàng)作,不論是素描、速寫、漫畫都極為生動,這樣的美術課當然受到喜愛。
其次,在農村,人們的生活淳樸而又豐富多彩,農村人民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著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在鄉(xiāng)土文化中,在勞動過程中,每一個場面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些直接來源于現實生活的藝術源泉,都是美術課很好的寫生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身背畫夾、手拿畫筆,自由大膽地去描繪,去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讓學生在熟悉的家鄉(xiāng)尋找美,在取材的過程中鑒賞美,在繪畫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美。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學生興趣盎然,領略了大自然的美,同時還激發(fā)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要把鄉(xiāng)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展覽活動,如"鄉(xiāng)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等,還可以與其他學科聯系共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與歷史地理科結合,實地考察采集資料,然后進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使學科橫向聯系,從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素質。我在學校舉辦過一次民俗圖片展,就是包涵了我們農村紅白喜事,其中有很多學生拍攝的舞龍舞獅,還有最具陽剛之美的閩南拍胸舞。這些都是農民在農忙之余的一種娛樂方式,有獨特的原始樸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