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激發(fā)興趣,開展競賽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苯處熑绻朐?a href="http://www.emerson-ct.cn/haowen/128772.html" target="_blank">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效果,就需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常識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做到激情引趣。教學時,對作者的介紹是古詩詞教學里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不太感興趣,再加上介紹作者的語言缺乏系統(tǒng)性,所以學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古詩詞里的作者進行梳理,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有選擇地把常識性知識告知學生。其次就是打破以往的背景介紹模式,采取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形式進行滲透,如情景導入、講故事等。其三是去掉那些與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學習領域、興趣無關的“摘抄”,盡量精簡地介紹作者的生平。例如對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一詩的作者李白的介紹,教師就可以設計懸念,激情引趣,以李白有著“詩仙”之稱,也有“酒仙”的美譽導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對李白被稱為“詩仙”“酒仙”的原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筆者通過簡單的介紹道明李白“詩仙”之名的由來,以及與賀知章、杜甫之間的關系,并順勢介紹這兩位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李白的朋友),少陵野老——杜甫(和李白并稱“大李杜”)。同時,筆者還將學生的思路短暫帶回到三年級的古詩《望洞庭》《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行》中,因為這幾首詩的作者的雅稱分別是詩豪(劉禹錫)、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小李杜(杜牧)。并通過“古代詩人知多少”競賽的形式,對以前學習過的“古代詩人并稱、雅號、雅稱”進行鞏固復習,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短短幾分鐘,便可讓學生積累到古代詩人別稱的基本知識。
二、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
多媒體教學能使課堂生動化、形象化、直觀化,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果。在對古代文化常識講解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那些遠離生活的抽象知識點能夠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天文知識方面的介紹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在詩詞里,關于月亮的別稱有很多。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因初月如鉤,所以被稱為“銀鉤、玉鉤”;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因滿月如盤,故稱“銀盤、玉盤”。教學時,如果我們單純通過文字講解,小學生對“弓、鉤、盤”難以產生直觀的印象。但如果運用多媒體呈現月亮形狀變化的動畫圖,用視覺的直觀感受,代替文字,這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三、主題教學,系統(tǒng)總結
古代文化常識比較瑣碎、零散,如果我們想要掌握其中一部分,就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同時也需要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采用主題教學的方式。主題教學旨在將學生的學習現狀與學習目標相結合,通過知識點主軸的構建,串聯(lián)起一系列的知識點切片,對學生所學內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縱向發(fā)掘,整體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這類課堂的教學目標更明確,對問題的挖掘更深入,對知識的總結更系統(tǒng)。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主題教學離不開“學習前置”“問題驅動”。在教材中,我們會碰到不少有關歷法的詩詞,如王貞白的《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敝祆洹杜汲伞罚骸吧倌暌桌蠈W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顏真卿《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庇纱耍覀兛梢試@古代計時法這個主題來展開教學。課前教師向學生提出:“三更、五更是幾點鐘?為什么古人是用‘寸’來衡量‘光陰’的?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計算時間的?古代有哪些計時法?”等諸多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先自主學習,然后分小組搜集資料。為了避免學生無從下手,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適當提供幫助。課中,教師檢查學生的筆記,并小組匯報交流,分享學習收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對知識進行總結,課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將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和現在時間一一對應,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在筆記本上。這樣通過“學習前置”“問題驅動”,學生的腦海中就形成了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主題教學對教師的知識系統(tǒng)有著更嚴格的要求。教師對相關知識需有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是確保課堂有效進行的前提。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語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拓展語文教材藝術美感、拓寬語文教學范圍,還能利用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禮儀教育,還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舉止。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以古文學習為主。但學生學習古文也是以背誦為主,缺少鑒賞學習的過程,教師不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研究勢在必行。
一、優(yōu)化教材案例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教材中的案例,在有限的課本資源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人教版語文教材收錄了很多優(yōu)美的古詩詞,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例如,《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古詩描繪的是雪后清晨破山寺中后禪院的幽靜雅致的景象,這首詩展現了詩人的隱逸情懷,教師在講解這首詩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教會學生欣賞這首詩,逐漸學會體味詩歌的意蘊美。
二、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學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美德,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運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古詩文和民間故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使學生從中認識到古人高尚的品格和堅定的意志,進而提升自己的素質,培養(yǎng)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力。例如,教師給學生講成語“禮尚往來”時,很多同學將“尚”寫作“上”。對此,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講成語的深層含義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禮尚往來的意思是在禮節(jié)上有來有往,“尚”表達的是“注重”的含義,而非“上下”之義。這樣,學生在記憶成語的過程中還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了自己的知識水平。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講一些古典故事,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妙處,從而激發(fā)他們積極主動地感悟古詩文中的內涵和意蘊,領會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例如,教學課文《絲綢之路》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這條路之所以叫“絲綢之路”,是因為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進行的貿易活動主要以中國的絲綢為代表,還包括鐵器、金屬制品、甘蔗等,它們途經中亞、西亞,直到羅馬。教師講解具體的教學案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對課堂教學占據絕對領導權,這是錯誤的做法。教師應盡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比如,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工具書和互聯(lián)網的幫助下搜集課文背景資料,尤其涉及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發(fā)言交流,教師最后再進行總結發(fā)言。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搜集材料、整合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四、利用民族習俗吸引學生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傳承性、民族性等特點,教師要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甚至延伸到課外活動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朗誦和鑒賞古詩詞。在人教版教材《元日》這首詩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提到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春節(jié)見聞、活動等討論與春節(jié)有關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在課堂中形成獨有的文化氛圍。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很多節(jié)日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重視,如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緬懷先人的清明節(jié)等。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解釋中秋節(jié)的來源及風俗習慣,強化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還可以講解描寫清明節(jié)的古詩句,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等,闡述清明節(jié)的文化與內涵。這樣做,既幫助學生學習了古詩句,又引導學生了解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習慣。另外,在新年歡慶的節(jié)日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聯(lián)歡會,在會上,學生們可以載歌載舞,可以分享小故事,可以開展對對聯(lián)、猜燈謎等活動,還可以開展手工活動,學生分小組學習編織中國結。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都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們眼巴巴地期盼綠意時,天氣卻出現了異常的“倒春寒”現象,無意間,一場春雪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雪,樂壞了孩子們,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個冬季卻不見雪的農民更是把串串笑聲撒進了村莊、田間地頭。此時,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背诗I給孩子們,誦讀后,所有贊美春雪的言語都顯得乏味了。
第一站――驚蟄
我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孩子們講了24節(jié)氣的來歷。讓孩子們對24節(jié)氣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寫出了24節(jié)氣歌,第一次晨誦的內容確定為24節(jié)氣歌: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jié)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jié)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問;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jié)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然后布置同學們回家查看日歷,記錄下令年24節(jié)氣的具體日期。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選擇了幾條有關驚蟄的諺語及韋應物的《關田家》作為誦讀內容,使孩子們朦朦朧朧地感悟著農歷的蹤跡。
正當我們喜度婦女節(jié),誦讀《游子吟》的時候,我班同學肖越驚喜地向大家報告:“杏花開了?!蔽乙宦?,便跑到山上,看著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風來,杏花滿園開”?;貋砗?,我精心挑選了兩首描寫杏花的詩供同學們誦讀:“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比缓蟛贾么蠹抑苋蘸图胰艘黄疬呌^賞杏花,邊吟誦詩句。
杏花詩誦后,我們隨著春的腳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詩詞的世界,先后誦讀了6首古詩《江畔獨步尋花》(兩首)《惠崇春江晚景》《千葉桃花》《雜曲歌辭
桃花行》《次韻梨花》和一首宋詞《桃夭》?!疤姨歙D―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黃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p>
當時,我?guī)ьI同學們經過反復誦讀之后,問大家讀到“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你想到了我們班的誰?學生聽后齊聲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擔任班長兼大隊委,在同學們中威信很高。同學們說完,我趕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約而同地“哇”了起來,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什么樣的女子才是最美麗的,然后,大家齊聲把詞朗誦給潘金子聽。其實,這節(jié)晨誦已不僅僅是誦讀了,孩子們還進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學們,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陰留給了果實,春天也總會過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來時,你們還記得我們此時吟誦過的詩嗎?還會記得你們此刻美麗如花嗎?唐朝詩人崔護已為我們寫好了《題都城南莊》,讓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二站――春分
我給孩子們講了有關春分的養(yǎng)生、趣事,并讓大家搜集了有關春分的農事、諺語,從而使孩子們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0度,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這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在這一站,我們誦讀了唐詩《早春》和宋詞《丑奴兒》。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節(jié),利用一周的時間,我們誦讀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薄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p>
第四站――谷雨送春歸
關鍵詞:高年級;主題式;課外閱讀
所謂“課外閱讀主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主題展開閱讀活動。這樣的主題往往可以將語文閱讀中零碎散落的,甚至單一的內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統(tǒng)整。這樣的閱讀,密度強、容量大、視野廣。
一、人物主題開發(fā)的策略。這里的人物指的是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
1.作家主題的開發(fā)
針對那么多名家,我們可以在讀了教材文章后,延伸閱讀作家其他的文章,以期對作家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例如學了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之后,我們開發(fā)一個有關的“冰心”的主題閱讀,將她的《小橘燈》《寄小讀者》……十篇文章都編進了一本小冊子中,使學生對作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主人公主題的開發(fā)
教材的范文中同樣涉及許多的人物,而且這些范文往往來自一些中、長篇的節(jié)選,所以一些人物在小學教材中的故事往往也是較簡短的。這時我們可以延伸閱讀涉及主人公的其他故事,以期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有一個更完整的了解。例如,讀了教材《林沖棒打林教頭》后,筆者從《水滸傳》中節(jié)選了“林沖”的另一段故事,學生通過閱讀,很自然地了解了林沖的完整形象事。
二、思想主題開發(fā)的策略。這里的思想指的是文章的主題思想
1.同一主題思想的同體裁閱讀主題的開發(fā)
在文學閱讀中,可以發(fā)現有些相關的主題在相同體裁的不同文章中不斷被歌詠、被抒寫。例如古詩中“思鄉(xiāng)”主題,隨便數數就發(fā)現有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這些詩歌雖主題相同,但表現手法各有不同,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有助于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同時可以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藝術欣賞水平。
2.同一主題思想的不同體裁閱讀主題的開發(fā)
與上面同一主題思想在同體裁的文章中被不斷謳歌所不同的是,同一主題思想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被不斷表現,但由于體裁不同,所以表現的手法完全不同,給人以不同的文學感染力。比如在“愛國”的主題中,我們可以看到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也可以看到教材中《徐悲鴻勵志學畫》《》等記敘文,還可以聽到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成龍《大中國》歌曲……從古詩到現代文,從記敘文到人物傳記到敘事散文,再到其他藝術形式的文字,不勝枚舉。做成一個主題,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閱讀經歷,而且可以相信學生經歷了詩歌誦讀、文章閱讀、歌曲傳唱后不但對閱讀主題印象深刻,而且閱讀興趣會更濃。
三、內容主題的開發(fā)策略。這里的內容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主要情節(jié)、故事等
1.結合學生生活的校園文學主題
校園文學,由于其作品內容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等原因而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楊紅櫻、秦文君、曹文軒等一流的兒童文學作家在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中擁有大量的粉絲不足為奇。所以,教師完全可以開發(fā)相應的主題以推薦書目閱讀的方式去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2.結合風俗習慣的節(jié)日文學主題
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當下的清明節(jié),教師可以有目的地組建一個“清明”的閱讀主題,包括節(jié)日簡介、起源、習俗、傳說、禁忌和杜牧的《清明》等詩歌的誦讀。這樣的主題由于切合時間,聯(lián)系生活,往往也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其收獲往往是多方面的,值得老師思考并開發(fā)。
在教學活動中,如果能讓學生帶著這樣明確的主題去讀書,就有了清晰的獵取對象。同時,教師再在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等方面加以引導,學生的閱讀就更容易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語言積累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王繼芳.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開放式教學[J].課外閱讀:中,2012(06).
【關鍵詞】 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探究性學習 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2-053-01
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有著鮮明的特點。但是今天的學生們似乎對外國的節(jié)日興趣濃厚,可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節(jié)日并不是很了解,對節(jié)日的由來和蘊含的意義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霸凇畟鹘y(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探究性學習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是我們學校教育科學規(guī)劃開展的研究課題。我們以主體教育理論現代教育學理論等理論為依據,開展扎實的研究,取得了終結性的成果。在實驗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從燦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學語文,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學語文。
一、課題的提出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旨在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另外《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到:“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p>
2009年,國務院將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呼喚。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馮驥才曾經說過,“中國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間的親近與和諧。其中,有對父母與長者的敬愛之情,也有手足牽掛之情,鄰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對先人和故土家鄉(xiāng)依戀的情感。
1.主體教育理論
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征。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尊重學生,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綜合性學習才有可能落到實處。
2.現代教育學理論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讓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學語文,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發(fā)自內心地熱愛中華民族古老文化,因為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
2.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組織和指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學習我國古代經典文化,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過一個個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親密接觸,增長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
3.學生能根據老師的要求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4.讓學生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選取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這五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引導學生搜集資料:節(jié)日的由來、節(jié)日的習俗、相關故事及傳說、相關的經典詩詞、相關的歌曲等。
2.從近兩年中央電視臺,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播放的特別節(jié)目――“我們的節(jié)日”和“中華長歌行”中,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學習并積累經典古詩詞;從朗誦中,培養(yǎng)語感。
3.從于丹、易中天等文化名人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寄語”中,了解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歷史傳承,以及在新時代的意義。
4.圍繞著這五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一些語文綜合性活動,例如收集春聯(lián)、寫春聯(lián)、編節(jié)日祝福短信、出專題手抄報(《春到,福到》、《歡天喜地鬧元宵》、《清明時節(jié)雨》、《端午粽米飄香》、《中秋月明人團圓》)、寫新聞稿、寫感想、開辯論會、傳統(tǒng)節(jié)日詩詞朗誦等。在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題實驗的具體措施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兼用調查法、文獻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文獻法。認真學習有效教學的理論,以正確的理論來指導課題研究,吸納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
2.調查法。主要調查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與效果,掌握課題研究活動的基本狀況,以不斷調整教學與管理行為。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自己主動把課題與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自我實踐、總結,不斷發(fā)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4.經驗總結法。針對成功體驗與失敗教訓,及時提煉、總結,從更高的理論層面為課題服務。
五、課題實驗的反思
1.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觀。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語文。
2.語文教學應該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體,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提高的園地。語文教師應該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學生學習語文的伙伴;學生不時語文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