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yǎng)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中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策略
高中地理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點,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地理學科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地理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出靈活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其將所學知識準確、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觀察、創(chuàng)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優(yōu)化高中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增強實踐意識
加強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是因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對地理活動的設計、開展能夠否順利、高效也進行有著直接影響,為此,教師首先就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觀察、實踐調查,以及熟練、準確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者與引導者,要想讓學生輕松、快速地掌握所學知識,就必須要準確把握教學模式,突破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束縛,與時俱進,積極設計出新穎、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并通過實施科學有效的設計策略來不斷提升活動質量,從而不斷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水平。
2.結合教材設計實踐活動,注重應用鞏固
教材是教學及設計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設計地理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教材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并圍繞教材內容,設計出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地理實驗、調查、實地考察等,讓學生通過參與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對相關技能有更靈活的掌握,促進其地理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比如,在講解完交通運輸布局、地形和氣候等方面的知識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我愛畫地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手繪來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歡的地圖,如,世界地形圖、中國鐵路干線圖、氣候分布圖等。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相關地理知識,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提高其綜合學習能力。
3.結合環(huán)境問題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加強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將傳授知識、德育、智能教育與鍛煉進行科學整合,促進三維教學目標的落實。其中環(huán)保教育內容對滲透德育教學有著重要作用,而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升又與地理學科有著緊密聯(lián)系,如。“水圈與水循環(huán)”知識的講解,就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節(jié)約、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重視起環(huán)境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比如,旅游環(huán)境問題。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首要選擇。但是在旅游中,亂刻亂畫、隨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也是層出不窮,給旅游地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地實際開展關于生態(tài)旅游的專題討論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針對“何為生態(tài)旅游”“生態(tài)旅游為什么會有益于環(huán)?!薄叭裟闶锹糜握撸瑫x擇怎樣保護環(huán)境”等問題,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科開展更生動、有趣、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與探究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豐富的知識。
4.強化活動方案設計,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就必須要對活動方案進行精心設計。比如:在開展“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實驗課程時,為了讓學生對海陸間的溫度差異,以及季風形成的原因,教師就可以利用沙子與水的熱力性質差異的實驗來對相關知識進行模擬,從而讓學生對地理知識間的密切聯(lián)系有進一步的了解,獲得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這個實驗活動的開展,往往需要學生逐漸地默契配合,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增強教學效果,也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中應注意的幾點
1.應緊緊圍繞課程改革與時展趨勢進行
時展需要的是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新課程理念也強調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穎、科學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鍛煉與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學則可以作為良好的切入點,教師應通過整合地理知識,通過采取科學、新穎的設計策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的地理綜合教學活動,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認知和操作技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
2.應充分考慮鄉(xiāng)土地理內容
每個區(qū)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實現(xiàn)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必然要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所以,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充分結合本區(qū)域的地理特征,設計切合鄉(xiāng)土實際的綜合活動,從而全面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嚴謹務實以及積極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作為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重要載體,鄉(xiāng)土地理也能夠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重要的研究平臺。
3.應兼顧學生、學校的具體情況
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講,為了確保相關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高效地開展,在設計活動時,教師應全面了解和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其認知特點與規(guī)律,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以此來確保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鍛煉與實踐。同時,針對活動的開展還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整合學?,F(xiàn)有的教學資源,
如,學校的各種活動、圖書館、校園網、地理園等,進而為各種綜合實踐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過不斷開發(fā)和利用教育資源來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總之,高中地理教師應認識到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應深入鉆研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實際需求,結合鄉(xiāng)土實際,設計出新穎、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艷花.高中地理環(huán)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探究[J].學周刊:A,2011(12):62-63.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地圖;應用技巧
地圖被稱為地理教學的第二語音,是高中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在于:更加直觀、形象、綜合地向學生呈現(xiàn)地理信息,使得地理理論知識變得立體生動;能夠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地理信息。地圖的形式多樣,如地圖冊、地圖儀、掛圖、電子圖、插圖、黑板略圖等,主要是通過文字、圖形、符號、數(shù)字、顏色等來表示形象生動的地理信息,對整個地理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簡單介紹了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方法及技巧,并簡單分析了地圖對于地理教學的指導作用,期望能夠為我國地理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與指導。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方法及技巧
1.注重地圖與理論知識的有機整合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地圖與理論知識有機整合的能力,將教學理論知識轉化成一張張生動形象、巧妙合理的地圖(包含教學內容的文字、圖片、顏色、符號、數(shù)字等),通過分析立體地圖,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與自然現(xiàn)象的聯(lián)想;而且一張巧妙合理的地圖,能夠真實反映出地域風貌(海拔高度分布情況、地形特征、植被情況、自然資源分布情況、自然資源的流動變化情況等),還可以有效折射出地域經濟、文化、政治、人口等狀態(tài);通過地圖綜合地理知識的系統(tǒng)分析,學生能夠理清各個地理因素之間的關系,對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加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方法及技巧之一為:教師在地圖的運用上,要注重地圖與理論知識的有機整合。
2.注重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
對于地圖承載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師要學會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一方面,使地圖上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具象化,使學生充分理解每個符號、數(shù)字、圖形等的實質含義,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固定記憶”。另一方面,調動課堂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學生聽覺需求。如在講解地球內部構造時,教師可以將地球層次按照它們的特性,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來,并且采用繪聲繪色、言簡意賅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概括。如氣溫的變化,可以通過描述季節(jié)特定事物的變化進行闡述,使得地圖上所包含的地理信息立體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這樣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總的來看,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方法及技巧的另一大點在于: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地圖講解知識,教師需要注重語言表達,使得地圖所蘊含的地理知識立起來,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
二、分析地圖對于高中地理教學的指導作用
1.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因此,地圖可以有效地調動地理課堂教學氣氛。長期以來,有些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缺乏新意,且部分地理教師比較古板,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致使地理課堂氛圍不好。然而,利用地圖可以促使學生廣泛參與到探究活動中。生動形象、立體感強的地圖,往往比呆板的理論說教更加富有感染力,因此,地圖對于地理教學保持良好的教學氛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提供更加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務
目前,我國的地圖已經有了電子版,更加具有真實性,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教師和學生之間實現(xiàn)跨時空的信息交流。如學生將自己生活、旅游的所見所聞分享給教師,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調整教學內容,從而使得地理教學更加具有實用性??偟膩砜?,電子地圖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傊乩斫虒W中的地圖應用方法及技巧,需要針對地理教學內容、學生的內在發(fā)展需求來實現(xiàn),將地圖巧妙地轉化為立體、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通過各大優(yōu)勢的組合,全面提升地理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具體的應用方法及技巧,還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而定。
作者:劉西沖 單位:山東省微山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李成東.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方法與技巧[J].東方教育,2015,(1):230-231.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模型;構建
教學模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高中的教學主要采取的模式為廣義的教學模式,也稱為一般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對高中的地理知識進行闡述。但隨著目前我國教育的改革和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視,教學模式已經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轉變,因此,不斷探索新的地理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成為當務之急。
一、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的構成
一般來說,教學模式是由教學活動和教學理念及理論方法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學活動主要由教師的“教”和“學”兩個方面組成,站在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說,一般科學而且完整的教學活動有以下幾個構成要素。
1.教學理論
教學理論主要指的是教學思想,是教師一切教學活動的總指導,是構成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素。通過對于教學理論的不斷深化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和特色,構建出符合教師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教學模式。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指的是教學活動需要達到的效果,是教學模式的重要部分,以教學理論為基礎,建立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模式,最終的目標就是完成教學目標,所以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模式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
3.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的流程,教學程序既是教學模式的體現(xiàn),也是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程序是以教學模式作為指導的,只有教學程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圓滿完成,教學模式的建立才是成功的。
4.師生互動
地理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教學,地理課程與一般的課程不同,地理課程注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提升,需要學生勤動手動腦,在腦海里構建地理模型,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學生學習思維的構建。
二、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的探究
1.“自學―輔導”地理教學模式
隨著目前教學體制的改革,高中教學中的主體由教師轉向學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白詫W―輔導”教學模式指的是學生先自學教材,對于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解決問題,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啟發(fā)解決,最后進行知識的練習和鞏固。
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相應較高的要求,老師的教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授課,學生也不僅僅聽課。例如,對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先結合書本和生活經驗進行自學討論,然后對于該文的疑難問題“冥王星是否屬于太陽系?”“太陽系的行星運動有什么特點?”展開講解,解決學生的難題,加深學生的印象。
2.“引導―發(fā)現(xiàn)”地理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的重心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以一般的掌握知識為目的,所以,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活動、獨立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下,老師的教學策略要相當高,能夠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循循善誘,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的學習中,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雖有一定的基礎,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時,可以讓學生自主看課本,找出問題,如“洋流是怎樣形成的?”提出問題后,學生做出假設,假設洋流是海洋運動造成的,然后收集資料。如果洋流是海洋運動造成的,勢必會受到海洋運動的影響。為什么有的時候海洋運動又沒有引起洋流呢?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解答,能夠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3.地理綜合程序教學模式
地理綜合程序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教學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立,現(xiàn)在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得到了更新的發(fā)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比較實用。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主要由七種活動構成,其教學模式圖如下所示:
這種教學模式首先要求老師將作業(yè)程序編制好,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是主要的教學評估手段,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質疑討論的環(huán)節(jié),訓練貫穿于這個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能完善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次的進行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容量和進度。例如,對于北極圈環(huán)流形成的方式這課的學習中,在黑板上寫出題目“畫出地圖上兩個點的熱力環(huán)流簡圖,畫完后,思考如果甲地為北半球的極地,乙地為赤道,那么北半球的環(huán)流形成有什么變化?”通過這種遞進式的問題可以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把握,然后針對不同掌握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和內容。
4.傳統(tǒng)的講解――接受型的地理教學模式
老師的講解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能夠在特定的時間里,使學生對于地理知識有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了解,對于知識結構有一個初步的把握,在課后稍加復習,就能充分掌握地理知識?!爸v解―接受”型的教學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比較簡約高效的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中老師的主導地位強,學生的積極性有待提高。一般而言,這種教學模式的流程一般如下圖所示。這種教學模式幾乎適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所有課程,只是教學的效果各異,應該結合具體的課程合理采用。
高中的地理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一項綜合性高的教學工程,隨著新時期教學改革的實現(xiàn)和人們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視,當今的地理教學模式會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這種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趣味、高效、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丹丹.新課程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
[2]朱繼美.高中地理“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0.
[3]郭姝媛.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D].華東師范大學,2011.
關鍵詞:高效教學;學習主體;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6-015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01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新課程標準要求作為教學的依據,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同時,教師要關注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通過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在課堂學習中不斷提高,促進他們地理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一、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培養(yǎng)自學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開展教學時,要始終把學生放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責任感。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主動進行地理知識的探究,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始終堅持積極的探究,教師需要激發(fā)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的地理知識,根據他們的興趣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探究提高他們的地理綜合能力。隨著地理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使他們有效地完成了自主探究學習,提高了自學能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要多進行鼓勵和表揚,用教師的關心和愛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動力,讓他們產生學好地理知識的信念,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使他們在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深入分析教材內容,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掌握教材中的內容。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根據教材中的內容設計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使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獲得發(fā)展。例如,在教學“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時,在讓學生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讓地球反向進行自轉和公轉,自轉一周和公轉一周的時間和正向旋轉一樣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展開了積極的分析和討論,他們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使課堂教學氛圍在討論中活躍起來,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掌握。通過具有創(chuàng)意、與定式思維不同的問題創(chuàng)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結合社會現(xiàn)象和生活中的問題來進行,把學生的目光引到生活中,使他們把地理知識和生活相聯(lián)系起來,結合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分析問題,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開展積極的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改變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轉變成了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作為教和學的雙方,教師和學生都需要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雙方的交流和信息傳遞,完成高效的課堂教學。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是改為了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分析總結法、歸納法、圖標法等方式進行學習,使他們提高了對地理知識的記憶效率,使他們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對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上課一開始就投入新知識的探究中,促進他們地理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
四、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經過初中地理學習,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和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好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關注,并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啟發(fā),使學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時,要對他們的探究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通過分析和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識,在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要使他們深刻地理解這些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讓學生探究教材內容的重難點時,要對他們的探究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在分析教材內容時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抓住重點內容進行分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到知識內部,加深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開展合作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學生 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已施多年了,我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因此我們地址老師要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把握教材,探索教學方法,要在探索中不斷提高。
高中地理綜合性強、涉及面廣,課本中出現(xiàn)的概念多,特別是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多,學生學習難度大。尤其是高一新生,剛進入新一階段的學習,欣喜之時卻迎來當頭一棒,第一堂課就進入浩瀚的宇宙,很多同學還停留在初中階段的地理認識,不過是了解世界各地的位置及風土民情上。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在地理教學中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
一、理解與記憶相結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與地圖、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巖石圈、大氣運動與天氣氣候、水循環(huán)與洋流)、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等,這部分內容偏重于理解。特別是在地球宇宙環(huán)境中,地方時區(qū)時的計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及應用、晝夜長短的變化、大氣的運動、洋流、等值線圖等內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運用邏輯思維。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規(guī)律,才能在解題過程中靈活運用。同時,需要多做練習,重視解題過程、解題思路,加深理解所學知識。
二、教會學生抓關鍵詞
表達地理事物本質特征的往往只有幾個詞語。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疑難點。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一章: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這一概念,學生對“物質”并不難理解,“宇宙間”卻難以確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間,是天體。但是,在地球大氣圈以內的物質只能說是地球上物質,不能說是天體。地球大氣頂部是宇宙空間與地球的界線。教師只要講清這一界線,學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衛(wèi)星、彗星 、星際物質、運行中的人造衛(wèi)星和宇宙飛船等都是天體。而停在發(fā)射架上的人造衛(wèi)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體殘骸即殞星就不是天體了。
三、注重地圖的閱讀和使用
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突出特點。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皼]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教學時需要將地圖和知識點相結合,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讀圖習慣。
四、教會學生觀察身邊地理事物
有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帶領學生到室外實地考察,先觀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綜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概念的內涵。例如在學習陸地自然帶時,遵義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為了解這一知識,讓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樟樹、茶樹、廣玉蘭樹等,樹木的葉子革質、有光澤、呈橢園形,并且終年常綠?!俺>G闊葉”為它們共同特有屬性。它們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由這些樹木構成的森林即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對比分析梧桐樹、楓樹、馬尾松是不是常綠闊葉樹?學生馬上會回答:梧桐樹、楓樹是落葉闊葉樹;馬尾松常綠而不是闊葉。這樣,學生對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五、教會學生對地理概念進行類比
①近似概念:例如天氣和氣候,國土和國土資源,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水資源、水力資源和水利資源等都屬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從本質特征即內涵上區(qū)分,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確定適用范圍。
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寒流與暖流,重工業(yè)與輕工業(yè)等。這類概念也必須從內涵入手,找出差異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確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確區(qū)分。如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是一對矛盾概念??稍偕Y源是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斷更新生長、繁殖的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能重新出現(xiàn)的即是非可再生資源。兩者的差異便是“人類歷史時期內能否重新出現(xiàn)”這一時間尺度,也是導致外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據這一標準分析,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 都是可再生資源。
③包含關系的概念: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三個概念,都表示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但地理環(huán)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是人類在自然環(huán)境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是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干預最強烈的地區(qū),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擁擠是最大的特點??梢娙齻€概念中,內涵最豐富的是城市環(huán)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環(huán)境。
六、教會學生使用幽默語言
(1)、課堂中應用體態(tài)語言以增加學生興趣。比如講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時,用地球是低著頭(冬至日)和抬著頭(夏至日),及頭側面(春秋分)對太陽的體態(tài)語言來描述,可以很形象地讓學生理解了這一知識點,彌補了教師口頭傳授、文字板書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直觀性為一體,將死板的圖形動感化等效果從而喧染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富有生機和活力。
(2)、課堂中運用古人、名人和民間俗語等來說明地理事物,比如 “天無三日晴, 地無三尺平”――指貴州地區(qū)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氣特色,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的地形狀況;“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季風;“巴山夜雨”――谷地、盆地的大氣熱力環(huán)流等。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讓我們的地理教學迎來更嶄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梅桃源.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