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關于散文教學的多維解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解讀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散文的課堂解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本文以“美讀式解讀”“批注式解讀”“詩解散文”及“詩文配對”等全新視角,化解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固有結構流程中現(xiàn)代散文解讀的頑疾,探討文本解讀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課堂激情釋放和學習熱情回歸。
一、美讀式解讀
散文較強的抒情性,特別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理清字詞的基礎上將文章抑揚頓挫地誦讀出來,因此,選擇美讀閱讀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把握和感悟。美讀,就是美美地朗讀文章。葉圣陶把帶著感情、讀出感情的朗讀稱之為美讀。關于美讀,余映潮先生則認為:要將課文視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讀材料,讓學生在朗讀之中體會到文章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體會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體會到文章的氣勢、神韻、風格……如教學部頒教材初中第一篇課文《春》,如何使學生充分感受朱自清筆下“如詩如歌如畫”的春景,一直都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如果單純地由教師在梳理文章大意后,直接套用傳統(tǒng)的講授分析法,通過對“盼春”“繪春”“贊春”進行結構化賞析,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知識消化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采用美讀的解讀方式,效果甚佳。在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前,教師做了十分充足的鋪墊:要求學生利用兩個周末的時間收集并摘抄關于春的詩句和文章片段,利用課余時間和大家分享;因為執(zhí)教班級為小學直升班的緣故,彼時正值陽春三月,校園內春意盎然,于是利用半節(jié)自習課的時間讓學生走出教室,切身感受春天的風、草、花、意。這個鋪墊十分重要,不僅解放了學生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固有觀念,學生對春景也有了更真實的感受。在讓學生對春有了充分的感受后,花了一個課時的時間與學生一起共同美讀了這篇《春》。第一步:讓學生齊讀,讀完后糾正字詞。第二步:范讀一遍后讓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第三步:化整為零,將文章每一個部分拆分,品讀并示范美讀中每一個部分的句讀、語速、重音、情感。學生們的回答令人欣喜:讀盼春時應略顯急促,帶著渴望心情;讀春雨時要傳達出一種寧靜優(yōu)美的意境,語速要慢;迎春部分讀出迎接春天的歡快,語速要快一點;文章最后對春天的贊美要層層遞進,情感一步一升華。第四步,聚零為整,再一次配樂帶感情地朗讀。通過這種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美讀,最后學生的表現(xiàn)出人意料的好。
二、批注式閱讀
關于批注式閱讀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可以從接受美學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接受美學認為,作品在沒有讀者讀之前,只能是一部半成品,其強調了讀者的積極參與性與接受姿態(tài)。讀者在閱讀之后,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相融合,等于說是和作者重新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藝術品。正如蘇聯(lián)著名評論家卡瓦連柯說:“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是由兩個人完成,由優(yōu)秀的作者寫出來,由優(yōu)秀的讀者讀出來。”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學生是閱讀者,他們不是被動的欣賞者,在他們做批注的同時也在發(fā)揮著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文章內2017.5容結合,這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處于主動創(chuàng)造的中心地位的,這與接受美學的讀者中心論一致。因此,接受美學的讀者中心論為批注式閱教學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自覺地將所得的材料匯聚、分析,借由作者的情感來提升自身的情感,從作者的思想中汲取對自己有效的信息,進而延伸拓展。在批注式閱讀中,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中心地位。教師傳授的是批注式閱讀的方法,而進行批注式閱讀這一實踐則由學生來完成。針對學生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將傳統(tǒng)的批注式閱讀融入教學之中,一般從初中一年級便開始培養(yǎng)這種閱讀習慣,到初三時效果已經十分明顯。所謂批注式閱讀“便是直接在書上做記號(圈點或畫線)和在‘天頭’‘地腳’上寫上心得、體會、評語或疑問等。”“批注式閱讀法”,是將傳統(tǒng)的批注式閱讀引入到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講授法有一定的差別。通過教師引導,教授批注的方法和內容重點(包括題目的含義、作用;深度品味文中語言;標點、句式的賞析;文章解讀的體會、感受等等),學生自行選擇文本,進行系統(tǒng)的批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精心講解,而是把閱讀的任務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有思考的閱讀,像深潛的人,潛入到文章深處,穿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對白。而留在文章上的圈點與分析,對日后“溫故而知新”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文章的批注式閱讀需注重兩點。一是“松弛有度”,一般傳統(tǒng)課堂教師在系統(tǒng)講授課文時,因為受課時和授課對象的集中性影響,往往使學生為了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而手忙腳亂,而批注式閱讀讓學生在閱讀時就將老師要講的大部分內容自己批注出來,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二是批注式閱讀的高效性,有目的有條理的閱讀對文本信息的提取更快更準確,就不會出現(xiàn)以主觀駕馭客觀的失誤。
三、詩解散文
詩解散文的靈感來源于一位女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關于校園春景的小詩《棠外春曉》:黃蕊紅瓣海棠開,嫩粉桃花還笑來。暖風吹拂樹梢頭,漫天飛花落我懷。正是這首詩激起了我們通過“詩歌”來解讀《散步》的沖動,在完成對字詞的學習、文章大意的梳理和主題理解的基礎上,化《散步》為詩歌。這引起了學生強烈興趣,周末兩天的時間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令人喜出望外,雖然大部分同學都只是對原文語句進行組織和改編,但他們的詩作已經將《散步》的情節(jié)、感情融于其中,很明顯的是下了功夫去鉆研了作品的,經歷了一次詩意的棲居。這里不妨欣賞一下小詩人們的作品:是誰拖住了春天?她來得太遲了,太遲太遲了。但她還是來了,我赤著腳丫去迎接她;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綠隨意鋪著,有濃,有淡;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有黃,有綠;南方初春的田野,水波粼粼的魚塘,咕咕冒泡。是誰,拖住了春天,而又無可奈何放她歸來?這次“詩解”《散步》所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散文與詩同別的文體相比,抒情性都很強,這一共性是詩解散文的前提。當波德萊爾的《小散文詩》面世以后,散文和詩的界限便愈加模糊。莫懷戚在談自己創(chuàng)作《散步》時也說過:“因我不善詩作,它就成了散文,但它有很強的抒情色彩?!彼酝ㄟ^將散文詩化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二是對于學生而言,詩相較于散文更具神秘性,這往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沖動與熱情,反饋給老師的自然是碩果累累。這是詩解散文的重要條件。詩解散文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地位發(fā)生轉變,這一轉變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所要求的以生為主,以學生的探究為主,教師的角色變成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參與合作者。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
四、詩文配對
前文提到在教學文質兼美的散文時可以利用散文與詩抒情性都比較高的共性進行“詩解”教學,同樣的,我們還可以利用詩與散文的差別,運用一種“詩文配對”的新視角來解讀文章。詩與散文的區(qū)別之處在于內容形式和情感表達上。就內容形式而言,朱光潛說“詩是有音律的純文字”,可見詩歌是用韻律語言表現(xiàn)生活和思想的藝術,因此,當詩與散文要表達的內容一致時,詩的韻律性是區(qū)別于散文最大的特點,而詩的韻律性是指詩歌內部韻節(jié)奏與音節(jié)奏的矛盾運動而形成的一種講究語音效果的音樂化的語言藝術。同時,詩歌的文字簡練、意境內涵深遠;散文的文字優(yōu)雅舒展,有可以盡情發(fā)揮的空間,這是內容組織上的不同。詩歌與散文的另一個區(qū)別則是在情感的表達上,詩歌的情感因為體裁關系,表現(xiàn)得相對直接并容易被人理解和感悟,強調的是直覺和靈感。散文則不同,相較于詩歌而言,散文篇幅較長,在行文布局上更為考究,因此散文的情感往往更深層次地內蘊于其中,講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正是因為兩種文體既相互區(qū)別又可以相互轉化,為我們通過“詩文配對”的方式來解讀文章提供了可能。同樣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為例,前文提到,在講授這篇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花兩個周末的時間搜集和整理關于春天的詩句和散文片段,第一周要求搜集詩歌,第二周要求搜集散文片段,并將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了詩歌是如何表達春天的,又能讓他們體會到散文對春天的不同闡述,比如學生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應對“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同樣都寫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用“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來形容“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的繁花似錦;用“留連戲蝶時時舞”概括“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的熱鬧;用“二月春風似剪刀,不知細葉誰裁出”來形容“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的春風的溫暖和煦;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感受“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春雨貴如油”的可貴;在“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美妙體會中感受到“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所表達出來的春天來臨的欣喜、歡快……最后在進行《春》的正式行課時,同學們都能比較快速地進入美讀的狀態(tài),并且達到了超出預期的良好效果。將詩文配對與美讀結合起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收到的反饋自然是十分好的。實踐出真知,不管是“美讀式解讀”“批注式解讀”,還是“詩解散文”“詩文配對”,都只是語文教學行為中,因為大膽地采用新視角去解讀文章并進行勇敢嘗試所收獲的良好回饋。而最終目標是學生的學習,是使學生學習激情得以釋放,學習熱情得以回歸。
作者:彭旭,江明玉 單位: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