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責任教育四位一體模式論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于社會責任感教育問題的研究,國內外都已廣泛展開。從總體上看,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責任感教育,并把它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發(fā)達國家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我國,社會責任教育也一直受到重視,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重大問題,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重點是要著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于2010年明確指出,“過去我們講素質教育,多數(shù)情況下講的是兩條,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次明確提出,在這兩條之上還有一條,那就是社會責任感,也就是思想品德,強調‘富國家、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大部分學生在注重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也關注家庭、社會、祖國的團結和發(fā)展。但是我國大學生責任意識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在對自我負責方面,有的大學生不珍視生命,每年都有大學生自殺的報道;有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負責任,不認真聽課,考試作弊,自欺欺人;還有的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浪費光陰。在對他人負責方面,有的學生漠視弱勢群體,不愿參與志愿活動。在對群體負責方面,部分學生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對班級、寢室的評比漠不關心。在對社會的責任方面,功利主義盛行,有的學生缺乏為國家、社會作貢獻的精神。盡管各高校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社會責任教育方面收效甚微。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外,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存在一些問題。
1.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在“兩課”教學中,一些課堂教學內容空洞,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缺乏針對性。有的學校實踐教學沒有落到實處,甚至用實踐教學的課時來上其他課程。
2.輔導員隊伍思想政治教育主功能作用難以發(fā)揮輔導員隊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現(xiàn)實情況是輔導員的大多數(shù)時間被各種日常事務占用,幾乎沒有多少精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tǒng)的思考和針對性的研究,往往是在學生出現(xiàn)不良狀況后才去“救火”。
3.大學生的主體性被忽略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法上主要為灌輸法,以說教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參與上積極性較小,往往表現(xiàn)為被動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缺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使得社會責任意識不能入腦入心,進而化為實際行動。
4.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視教師與大部分家長的交流往往局限于新生入學時見過一面,期末寄成績單和評語。少數(shù)學生出現(xiàn)問題后才與其家長聯(lián)系,學校忽略了家庭的重要德育作用,學生家長也幾乎不會主動與學校溝通,這就缺失了家校互動的良性機制。5.評價機制不科學通常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評價僅局限于課堂表現(xiàn)及考試卷面成績,沒有結合學生日常行為表現(xiàn),不能通過評價科學地引導學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基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重要性及難度,需將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家庭力量形成合力,并最終落實到學生的自我教育上,構建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1.發(fā)揮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主導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皟烧n”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學生從小學開始接觸思想政治類課程,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都有區(qū)別,但是針對性還是不夠。應加強對各個層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注意前后聯(lián)系,做到因材施教;“兩課”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精選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有積極的認識,產(chǎn)生對自身及社會發(fā)展強烈的責任感。思想政治課教師還可通過兼任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緊密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tài),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2.發(fā)揮輔導員的主要教育作用輔導員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把輔導員從繁雜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確保有精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tǒng)的思考和針對性研究;輔導員應加強學習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適應時代變化,確保能成為大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通過日常管理、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在新生軍訓時進行強健身體,保家衛(wèi)國的教育;號召學生認真參與內務衛(wèi)生評比,為集體爭光的教育;組織中秋節(jié)“寫一封家書”活動,激發(fā)學生報答父母之情;考前進行誠信應考,對自身學業(yè)負責的教育;在流行疾病出現(xiàn)時,進行關愛集體的教育;在就業(yè)時進行遵守合同規(guī)定不毀約、不違約的教育,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yè)。抓住各種時機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暑期三下鄉(xiāng)、支教、義務勞動、參加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化為實際行動。同時,輔導員也可通過兼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加強與理論課教師的交流,共同促進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3.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取決于其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正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促進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备咝獮榇髮W生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通過各種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對學生自發(fā)開展的責任教育活動,進行積極引導,具體細節(jié)由學生自主操作。充分發(fā)揮黨員、學生干部的積極帶頭作用,樹立優(yōu)秀典型,影響身邊的同學,建立學生互助小組,從而激發(fā)大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xiàn)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意識的自我認知、自我約束與自我實踐。
4.建立家校聯(lián)系良性互動機制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學校應主動構建家校聯(lián)系長效機制,建立家校合作信息庫,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站、公共郵箱、QQ群、飛信等渠道,擴大家庭對學校以及學生在校情況的了解。利用新生入學、畢業(yè)典禮、重大紀念日等重要契機,召開家長座談會或個別家訪和約談,圍繞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惑,與家長共同分析問題,探討解決的良策,與家庭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5.建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評價體系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評價應不局限于思想政治課教師,高校應建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評價體系,包括課堂表現(xiàn)、考試成績、日常管理、學生自評、同學評價、志愿活動社會評價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共同教育,最終促進大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意識,進而將認知轉化為行動。這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才能蒸蒸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xiàn)。
作者:汪建訓何學歡單位:湖南農業(yè)大學東方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