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有码亚洲专区|国产探花在线播放|亚洲色图双飞成人|不卡 二区 视频|东京热av网一区|玖玖视频在线播放|AV人人爽人人片|安全无毒成人网站|久久高清免费视频|人人人人人超碰在线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命節(jié)奏;物我抗衡;空間意識

中圖分類號:J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040-01

一、中國與西方藝術的哲學、思想文化淵源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是把中西美術比較作為核心主題的文章。文章先從美術的作用和意義談起:“吾人借此返于 ‘失去了的和諧,埋沒了的節(jié)奏’,重新獲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美術對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此。”首先指出這一點很重要,宗白華的中西美術比較評述,雖然沒有直接論及中西美術的優(yōu)劣,但是與他所理解的美術的意義最為接近和吻合的就是富有節(jié)奏感、寓有真生命真自由的中國藝術。而西畫與此不同,寫實和物我對立是西畫的境界,中國畫則講求虛靈和物我渾融。這一境界的追求與中國的基本哲學是相關聯(lián)的,有節(jié)奏的生命就是由這生生不已的陰陽二氣織成的。中國山水花鳥畫正是對這種生命節(jié)奏的吸取。老、莊思想和禪宗思想作為中國山水畫的基本境界也是在這種“靜觀寂照”中。這是中國古人求返自己心靈節(jié)奏的以體和宇宙內(nèi)部生命節(jié)奏的方式。所以,中國畫的描述也就不會停留在某一物的相似描繪上,而是表現(xiàn)全宇宙的氣韻生動。中國畫中很難尋得作家的立場,荒寒蕭疏的景象里流動著作者的個性人格,展現(xiàn)著宇宙時空景象的變遷,達到了物我的融合。

從宗白華不同時期所寫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描述的中西美術觀不同淵源的完整的框架。對浩大的神秘莫測的宇宙崇仰決定著古代人的時空觀。隨著人們認知宇宙能力逐漸提高,更加注重實效的科學和理性的態(tài)度成為全球范圍內(nèi)實際上的哲學信仰,雖然這一點可能沒被意識到或者被策略性的掩蓋。人類總體進化中的追求享受和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和條件的傾向又不斷推動著這一進程。近幾年,當迷茫的呼聲蔓延的時候,對這種哲學觀的反思聲不斷高漲。單一機械性的物欲生活狀態(tài)到達新的高點的時候,對心靈和生命節(jié)奏的關照會變得更加重要。而事實上,西方的藝術發(fā)展的哲學基礎從一開始就是以科學理性追求為特點的。對于這點,宗白華進行了分期性的描述。因為西方藝術發(fā)展到現(xiàn)代像立體主義、表現(xiàn)主義有了反叛傳統(tǒng)的傾向。在宗白華看來,這種繪畫體系與中國的繪畫的作風立場究竟是不同的。

二、空間意識的比較論述

“中國畫以書法為骨架以詩境為靈魂,詩書畫同屬于一境層。西畫以建筑空間為間架,以雕塑人體為對象,建筑雕刻油畫同屬于一境層?!边@是中西繪畫在形態(tài)層面上的表現(xiàn)的概括。宗白華是從對鄒一桂的評論開始討論這個問題的。中西畫法真正差別是空間意識不同和技術手段不同所導致的。中國從宗炳和王微開始就已經(jīng)透露了透視法的奧秘,而縱身大化、與物推移的哲學觀與西方正視抗衡和緊張對立的世界觀不同,所以中國的繪畫沒有走向寫實的道路。中國畫有三遠的描繪手法,《易經(jīng)》說的無往不復,讓中國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而是返身而誠。這與西畫中“則使觀賞者的視點落向不堪把握的虛空?!鼻∏∠喾?。中國的詩書畫讓觀者的空間感覺隨著我們的時間感覺而節(jié)奏化了,而不同于西畫虛空幻覺制造中的靜觀的態(tài)度。

在《藝術形式美二題中》,宗白華闡述了自己對形式的看法:完美的藝術形象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結合。我們當然可以對古老的藝術形式有新的體會。但是,它們是以無窮的魅力和神秘莫測為特點的。假如可以被翻譯成邏輯的語言的話,形式美的秘密和奧妙就不再存在了。這段論述給現(xiàn)在美術批評領域熱衷有西方翻譯來的理論的應用的做法有不少提示。在理性和邏輯盛行的美學話語中還有些傳統(tǒng)而又是新穎的觀點是值得關注的。

三、結語

消費文化的沖擊讓人們靜心關照和冥想的可能徹底變成了對不需要進行智性思考的娛樂文化的興趣。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寶貴的學習方法如何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前行,還是從文化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就必然被淘汰了?宗白華的文章在一問題上會提供很多有益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生命意識 大學生 提升策略

1.問題的提出

生命意識指人對生命的存在、價值及意義的理解和認識,是個體主動認識和理解生命、熱愛和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識,是創(chuàng)造和升華生命價值的意識,是追求生命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意識[1]。根據(jù)各種數(shù)據(jù)信息顯示,在國外,生命意識教育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且已經(jīng)融入學生的課程中,并且使生命意識教育成為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中國,由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宣傳教育的不足,近年來頻頻出現(xiàn)大學生因人際矛盾、就業(yè)壓力等問題自殺或他殺的非正常死亡社會現(xiàn)象。這些看似突發(fā)性的事件,折射出當前社會的復雜問題。

我項目團隊成員通過對廣東某高校(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南國商學院)在校學生的生命意識調(diào)查,了解當前學生對于生命意識的了解現(xiàn)狀,并就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措施,旨在更好地提升和加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善待生命的觀念。

2.調(diào)查設計

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大學生生命意識狀況調(diào)查問卷》進行無記名抽樣調(diào)查。問卷共包括生命意識的三方面內(nèi)容,分別是生命認知、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渡逃龑煛芬粫赋觯荷逃?,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

在本次調(diào)查中,男生占24.62%,女生占75.38%;大一學生占23.37%,大二學生占35.3%,大三學生占38.94%,大四學生占2.39%。

3.結果分析

3.1生命意識的認知情況

為了解該校學生對生命意識認知的認同度,問卷以下幾道題目涉及個體對生命意識的觀念理解,選項采用5點計分法,5分代表“完全同意”,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各題的得分平均值見表1。

根據(jù)表1可以看出,在各項對生命意識認知有關的題目中,該校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認知水平。大部分學生都有較端正的態(tài)度,能夠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確認自己能明確生命的方向;同時明確生命中有自己值得在乎的人事物,也有其追求的夢想或目標;能認識到自殺是對家庭和社會的一種不負責任,不會輕易選擇自殺、輕生等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3.2不同類別大學生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比較

使用均值比較和非參數(shù)檢驗,比較男生與女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面對挫折時的態(tài)度差別。選項采用5點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態(tài)度越消極。

*在置信度(雙側)為0.05時,相關性是顯著的;**在置信度(雙側)為0.01時,相關性是顯著的.

從表2得知:男女生在如何面對和應對挫折時,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得分的均值看,女生的均分比男生的要高,分數(shù)越高表明態(tài)度相對消極。更進一步說明,男生比女生面對挫折時會更積極地面對,也可以說明男生的生命意識比女生強,男生會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各種挑戰(zhàn)。

3.3生命教育開展形式的興趣度

從表3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若學校開展關于生命教育的活動提高學生對生命重要性的認識,學生更偏向于戶外拓展活動,對于開設生命教育課、主題班會或者座談會的形式興趣度相對較低。除了調(diào)查問卷提及的三種方案,有學生提出一些其他的新形式,如關于自然災害的安全逃生演練;采訪身殘志堅的頑強意志典型人物;親近大自然的郊外素質拓展等。

4.提升策略

從本次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該校學生對生命意識只是停留在表層的認識并沒有很深入地了解和探究。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家庭、學校對其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為此,我項目團隊成員提出以下觀點,希望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提供有效的建議策略。

首先,大學生不要沉迷做“低頭族”,要多外出走走、鍛煉身體、增強體魄,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平常多與身邊人溝通交流,遇到挫折或者困難時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疏導情緒。另外,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鍛煉,多積累生活經(jīng)歷,體驗社會,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使心胸變寬廣,多傳遞正能量給身邊的人,改變自己不良的價值觀,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其次,家庭是每名學生的“第一所學?!?,父母是每個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此父母在子女的生命意識教育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生命教育意識,多與子女溝通,真正理解和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需求,對子女不是以“分數(shù)是唯一目標”為成才要求。父母應該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再次,生命教育工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可以多開展各種專題講座或者其他關于生命意識培養(yǎng)的活動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生命的意義和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生命價值,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1]。由表3分析可知,學??啥ㄆ陂_展關于生命教育的戶外拓展活動,能提高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生命意識更深入的認識[4]。學生應與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學校應當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盡快擺正不良心態(tài),以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生活。

最后,社會媒體應該多傳遞、傳播正能量,多倡導珍惜、珍愛生命的行為。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法規(guī)約束提醒人們關愛、重視生命,以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提升民眾的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崔偉,陳娟.大學生生命意識異化的成因及其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10(11):27-28.

[2]郝永貞,陳麗娜.90后大學生生命意識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以常州高校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9):130-131.

[3]鐘乃良.桂西北地區(qū)高校學生生命意義感調(diào)查[J].河池學院學報,2015(01):56-61.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職;三維生命教育;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8.123

1前言

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一書中提出了生命教育概念,其核心是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fā)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自此生命教育的思潮開始推動人類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近些年來,生命教育的開展在我國呈現(xiàn)良好發(fā)展的態(tài)勢:2005年,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學校生命教育被搬上了議事日程。9月,黑龍江省教育廳為了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和提高生命質量,也提出了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梢?,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構建既適合高職生身心特點,又能體現(xiàn)職業(yè)教育特色的生命教育體系,正是高職開展生命教育的核心與困難所在。在規(guī)劃與研究蘇州市德育重點課題《五年制高職學生生命教育實效性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展開了深入研討,構建出高職三維生命觀、生命教育內(nèi)容及生命教育宗旨這一三維生命教育的理論體系,希望能為高職的生命教育研究貢獻力量。

2理解與建構生命內(nèi)涵

在生命內(nèi)涵的建構方面,借鑒學者們的廣泛研究,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多維、立體的系統(tǒng)。這里所說的“第一生命”指肉體的生命、本能的生命,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物種生命?!暗诙币部煞Q為精神生命,是基于物種生命所形成的“自我”、“超我”的能力。據(jù)此結合生命存在范圍,我們將人的生命理解為“決定生命長度的生理生命”、“決定生命寬度的心理生命”、“決定生命高度的社會生命”三層次,在此基礎上構建出生命的三個維度:活著、活好、活出意義。同時,生命長度、寬度和高度共同凝成了生命亮度,即“我之為我”的生命亮點。

3理論構建高職三維生命教育

對于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有學者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提出“教育關注個體,關注人,意味著要去關注個體作為生命的存在,關注其外顯的活生生的生命嶄露,關注其內(nèi)隱的、活潑的、流動的生命情感化的教育。也有學者以“生命發(fā)展”為切入點,提出,“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通過選擇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開發(fā)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chuàng)造智慧的活動”??傊?,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包括關注生命、培養(yǎng)生存能力和提升生命價值;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關注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到一切自然生命??v觀學者們所界定的生命教育內(nèi)涵,再結合我們自己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得出:高職生命教育是引導高職生理解生命內(nèi)涵,增強生命意識,追求生命理想,提升生命價值感和意義感的一種教育活動,包括生命意識、生命質量和生命意義三個教育層次。首先,生命意識教育是前提和基礎,包括生命態(tài)度、生命安全、生存能力等教育,其目的是讓高職生增強生命存在感,珍愛自我生命,確?!盎钪?。其次,生命質量教育是使高職生能快樂安康地生活的教育,包括安全保證能力、適應能力、自我救助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的訓練,以及實施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涯規(guī)劃教育、等,目標是使高職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提高生命質量,做到“活好”。最后是生命意義教育,包括熱愛大自然教育、愛心培養(yǎng)教育、責任感教育、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教育等。因每位高職生對生命內(nèi)涵和意義的理解以及目標追求不同,故通過實施生命意義教育,引導他們在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同時體現(xiàn)人生價值,即“活出意義”。

4構建高職三維生命教育的目標體系

由此,課題組逐步形成增強高職生生命意識感、引導高職生生命幸福感和提升高職生生命意義感的高職三維生命教育目標體系。增強高職生生命意識感是其一層次。高職生生命意識感的培養(yǎng)是最基本的目標,是讓他們能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對生命做到關懷、珍愛和敬畏,從而快樂安康地活著。增加高職生生命幸福感是其二層次。提升生命質量的關鍵是增加生命幸福感,是引導高職生能尊崇、敬重和深愛生命、學會關愛自我與他人、關心自然與社會,達到多方面的和諧,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真真切切地活好。提升高職生生命意義感是其三層次。生命意義感的培養(yǎng)是最高追求,是讓學生在整個教育歷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發(fā)掘潛能,促進對自我生涯目標的定位,并為之奮斗,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括而言之,我們構建的生命教育理論如下表。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肖川.生命教育:為幸福人生奠基[J].青年教師,2007,(2).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命存在;生命意識;生命價值

一.研究背景

(一)問題的提出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一句話,我們大家都不陌生。珍愛生命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然而長期以來,大學生不珍惜生命、摧殘生命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自殺。有資料顯示:2002年,大學生自殺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1]2008年10月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15-34歲人群中,自殺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18.9%。二、傷害他人生命。大學中,殘害他人生命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2004年,馬加爵成為將四名同學殺害的疑犯;2007年1月15日某媒體報道,南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因感情糾葛,被人圍毆時持刀捅傷6人,更令人不解的是,當這一消息傳開后,他居然被人推為“校園英雄”。[2]三、虐待小動物。2002年清華大學生硫酸潑熊的事件,2005年復旦大學研究生虐貓事件等等,這些案例都曾轟動一時,舉國震驚。然而,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是什么樣的價值觀讓這些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做出如此極端的事來?很明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生命意識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些無不呼喚著生命意識教育的到來。

(二) 生命意識的內(nèi)涵

孔慶蓉認為生命意識是個體對生命的理解與態(tài)度,是人的生命為了適應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依據(jù)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對于生存和生存價值的體認和感悟。[3]連淑芳認為生命意識就是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并且認識到生命之間的聯(lián)系。

臺灣著名學者高震東先生對學生做出過如下解釋:學生,學者,首先要學習生活的基本常識,其次要學習生存的基本能力,最后還要明白生命的意義。因此我認為生命意識應該包括以下內(nèi)容:1、生存意識。生存是談論生命的首要條件和基礎,只有生命存在,發(fā)展的可能心才存在。2、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石對生存意識提出的要求,僅有生存的意識還不夠,還要學會生存,有生存的技能和條件。3、實現(xiàn)生命價值。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不僅在自然界生存著,還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發(fā)展自己,實現(xiàn)自己存在的價值,即實現(xiàn)生命價值。

(三) 我國生命意識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

近年來我國生命意識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關于生命意識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些研究關注的對象大都是青少年的,有關大學生生命意識教育的研究很少,而且這些研究只是關注與個體的生命,對群體的生命價值的探討就很少了。

2002年國內(nèi)首場生命意識教育大型講座在武漢大學展開,這個講座的主題是“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開發(fā)僅一次屬于你的生命”,深受相關群體歡迎。2004年我國第一個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的課程,在北京中加學校正式開設。2008年,中央電視臺經(jīng)濟頻道開設的的《開學第一課》“知識守護生命”大型公益節(jié)目,以生命意識教育為主題,倡議全國中小學生每年每學期都進行應急避險教育,為青少年補上了生命教育的開學第一課。這些引起了人們對生命意識教育的廣泛關注,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矚目下,“生命意識教育”已經(jīng)深入到各大學校園。一些雜志和媒體報道也開始涉及到生命意識教育的話題。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對象

對上海、蘭州、沈陽、石家莊、南京五座城市的6所高校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放了1000份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問卷,有效回收率96.3%,這些學校都是全國統(tǒng)一招生。接受調(diào)查的學生中:男生有463人,女生537人;理科專業(yè)的學生有439人,文科561人;生源地持城鎮(zhèn)戶口的有425人,農(nóng)村戶口的有575人,這就決定了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就生命意識教育的發(fā)展、國內(nèi)外生命研究的現(xiàn)狀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文獻檢索的主要途徑是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碩論文數(shù)據(jù)庫、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等。

2、問卷調(diào)查法

本問卷采用的是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許海元負責的《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課題下使用的問卷,對1000名前所述地區(qū)的高校學生進行調(diào)查,問卷的內(nèi)容主要涉及生命存在的認識、生命安全意識感、自我生命體驗 、對自殺與死亡的態(tài)度、生命意義與價值等方面。

3、 資料分析法和深入訪談法

筆者對200多名大學生進行有關生命意識問題的訪談,并對他們的回答進行文字資料分析,旨在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及內(nèi)涵的看法,探討教育對策。

三、分析與討論

(一)結果分析

1、大學生生存意識強烈,生存能力有待提高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范文第5篇

【關鍵詞】功利主義 成人教育 成人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9-0080-02

21世紀是我們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時期,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理所當然離不開大力發(fā)展成人教育,而當前我們對成人教育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狹隘的視野中。我們談及成人教育時,注重的是它的學歷教育、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或者培訓等。而沒有看到成人教育中的非正規(guī)教育和學習對社會以及個人的深遠價值和意義,當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思想已被人們所接受和重視,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主要被集中在成人教育過程中,法國著名的終身教育論專家保爾?朗格朗認為,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火車頭,沒有成人教育的繁榮和發(fā)展,不可能實現(xiàn)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實踐和個人實踐之一,人們尋求生命的學問和生命磨礪的歷程并沒有隨著走出學校而停止,即使在人臨終之際還力求證悟、冥會人生與宇宙的終極意義。因此我們對成人教育的理解和認識應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水平,只有我們有了充分而正確的認識才會有成人教育繁榮與發(fā)展的可能。而反觀我國目前的成人教育,依然還存在著種種問題與致命的弊端,這些理念層面和實踐層面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成人教育的健康、快速發(fā)展。

一 功利主義的取向

我國目前的成人教育中功利化傾向依然嚴重。無需作深刻的透視,急功近利、急學先用的思想和做法在成人教育領域中大行其道。成人教育在功利主義思想的誘導下成為學校和單位的創(chuàng)收工具,甚至演變成為一種裸的文憑與金錢的交易。成人教育幾乎成了一種功利主義教育或工具主義教育。社會需要什么,成人教育就抓什么。這本來不應成為什么問題,因為教育始終是以社會和個人的需要為出發(fā)點并為社會和人的發(fā)展服務的。然而,倘若過分突出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那么必定會淡化或弱化教育固有的提升人及人性的神圣使命,培養(yǎng)完善的、和諧的人的教育的至高理想也必定難以實現(xiàn)。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盡管不是唯一的目標)就是使人追尋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尋求對其一生的終極關懷。它既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又立足于人的現(xiàn)實生活,并賦予其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背扇私逃捎谄鋵ο笫翘幱谏鐣黧w地位的成人,更應體現(xiàn)人性化教育的一面,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事業(yè),成人教育也不例外。

當前我國的成人教育依然停留在功利主義層面,功利主義使教育目標局限于教育如何使人獲取成功、如何把每一個學生訓練成拔尖人才等,一味地鼓勵教育應當創(chuàng)造一個競爭的氣氛(而沒有團結和合作),教育因而不被看做是受教育者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的準備,這就否定了教育活動內(nèi)在固有的日常生活的情理與趣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成人教育應超越功利主義層面,轉向為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服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而不是某種謀取利益的工具。教育是人類價值生命的中介,教育不僅可以賦予個體以存在和發(fā)展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對生活意義的尋找與追求的能力。成人教育不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為成人尋找、追求和享受以及領悟、感受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成人教育應該是一個人不斷成為人的過程,《學會生存》一書中認為,教育過程的正常頂點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具有關鍵的、本源性的意義,當前成人教育的異化和畸形發(fā)展,不是偶然產(chǎn)生的,它與成人在孩提時代和青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有關,因為他們沒有從提供給他的或強加給他的教育模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和期待的東西。

二 生活意義的消解

成人教育是面向人的現(xiàn)實生活開放的,以成人為對象的教育,成人則是在家庭、職業(yè)以及各種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承擔者和角色扮演者,對于他們的教育,必然是適應其各種社會生活方式、解決其各種現(xiàn)實問題的教育?,F(xiàn)實生活是人之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也是教育得以發(fā)生和維持的前提。如果說“生活教育”對于未成年人教育而言,還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那么對于成人教育來說,就是所必需體現(xiàn)的實質內(nèi)涵,由此也就決定了成人教育是一種真正向現(xiàn)實生活開放的教育,即它應該為一切需要和愿意接受教育的成人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及更多的學習機會,使之自由地選擇和實現(xiàn)學習的目標。所有這一切皆是由于教育和學習不僅是實現(xiàn)社會生活的手段和途徑,而且本身就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的成人教育日漸遠離了成人的生活,從成人的教材、教學、管理以及辦學理念等皆是如此,尤其在功利主義至上的思想慫恿下,整個社會對成人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也日益偏離了成人教育的本質和內(nèi)涵。當前人的異化和精神的迷茫,以及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問題的日漸積累,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倫理道德及人際關系的緊張等迫切需要成人教育發(fā)揮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

三 生命意識的缺失

生命意識是人對生命的認識、體驗、意志,即生命認識、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的統(tǒng)一。生命意識的核心是生命認識。當前社會中日漸上升的自殺率無不昭示著我們對生命認識的淡漠。而我們談及生命教育或生命意識的缺失時,常指向青少年,而沒有反觀和反思我們成人自身是否有生命意識的存在。其實,正是我們成人生命意識的日漸淡漠和缺失才使得整個社會出現(xiàn)對生命的種種不尊重、漠視、殘害等現(xiàn)象。目前生命教育只針對青少年,而好像和我們成人無關,而在成人教育中更沒有生命教育一說(這里的成人教育是現(xiàn)念下的、廣義的成人教育。)教育本應該關注人的發(fā)展、關注社會的進步,引導人探尋生存的價值、領悟生命的真諦、追尋生活的意義。教育起于生命,達至精神,教育與人的生命活動緊密相連。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種生命現(xiàn)象,沒有生命也就沒有教育。而成人教育作為教育過程的正常頂點更應該是人類生命以及宇宙生命的發(fā)展與和諧的根本體現(xiàn)。這就要求我們在成人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啟發(fā)和喚醒成人的生命意識與生命自覺,因為自覺自為的生命是人的最高價值。對人來說,人的生命是人的價值源泉和價值評價的最后依據(jù)。生命意識,不僅是一種生命認識,同時也是引導人通過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來培養(yǎng)人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

生命情感即個體對自我生命的體認、肯定、接納、珍愛,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欣悅、沉浸,以及對他人生命及整個生命界的同情、關愛與呵護。成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有著復雜的角色和多重的責任,在整個生命體系中處于主體與主導地位。對孩子,應該用我們豐富的生命情感去關愛、呵護他們的成長;對老人,要用我們無私的情懷去照顧他們。

由于我們成人對生命意識日漸淡漠,生命情感也就日漸匱乏,甚而有消失的危險。當前許多成人自殺現(xiàn)象無不警示我們,在我們向青少年灌輸所謂的生命教育時,我們成人自身是否有對生命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與堅定的意志。我們常講“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所謂的“青山在”就是我們對生命應該懷有一種深厚的情感,對生命自身要有一種堅定的意志,而不是像當前許多生命如此的“不堪一擊”,如此的脆弱,唯有我們成人時刻懷有清醒的生命意識與情感,才會使我們的整個生命世界進一步充盈與和諧。

成人教育不僅僅是為成人獲取一紙文憑而準備,它更要從生命的角度去喚醒成人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成人的生命情感,形成堅強的生命意志。如此,成人教育才算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以人的生命價值的追尋和生命意義的實現(xiàn)為其最高的追求。尤其在人們普遍感到精神迷茫、價值困惑的時代,大力開展成人生命教育無疑是一副良藥,它可以從心靈的深處引起成人的生命共鳴,指引我們成人不斷用心去體驗生命的尊嚴,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度過這有限而美妙的生命歷程。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