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有码亚洲专区|国产探花在线播放|亚洲色图双飞成人|不卡 二区 视频|东京热av网一区|玖玖视频在线播放|AV人人爽人人片|安全无毒成人网站|久久高清免费视频|人人人人人超碰在线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風俗差異

中西方風俗差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方風俗差異

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第1篇

歷史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歷史制度、歷史典故、歷史事件、歷史語境,翻譯不僅需要體現(xiàn)譯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歷史定位,聯(lián)系文本作者的歷史性,還需再現(xiàn)其在新文化當中的認可度,將譯本確定在一定的歷史性地位中,使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目的語讀者能感知同樣的閱讀及審美效果。例如,英語中有“tomeetones Wa-terloo”這個說法,被譯為“受到失敗和挫折’,熟悉西方歷史的人都知道“Wa-terloo”是拿破侖慘遭失敗之地,又如,中國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下,有了“鴻門宴”這個歷史典故,如果譯者對此不甚了解,僅僅將這一詞簡單地譯為Hongmen Feast,將會誤導讀者,使之認為這僅僅是一般的宴席,而無法準確理解個中涵義,達不到翻譯的良好效果。中西方各自的歷史文化多以成語或短語的形式流傳下來,例如,漢語的“三顧茅廬”“完璧歸趙”“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薄皷|施效顰”等,多為動賓式、連謂式、對偶式,英語的“bum ones’s boats”“Achilles’heel”“stickto one’s gun”等,多與人稱有關(guān),更注重對個人功績的宣揚。譯者只有準確了解譯本所負載出的歷史文化及其歷史底蘊,掌握各自的表達技巧,例如漢翻英時盡量運用人稱指代,英翻漢時注重用主動動詞,從而使譯本更具內(nèi)涵性,更為準確。

風俗習慣對翻譯的影響

在漫長的人類進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影響著語言的運用,中西方時常會運用不同的事物來表達相同的語用意義。例如,漢語文化習慣視虎為百獸之王,有“虎踞龍盤”“龍騰虎躍”等,而英語文化習慣將百獸之王頒給獅子,有諸如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the lion’s share(最大份額)等說法,可見,中西方在風俗習慣上,分別將“虎”和“獅”寓意為百獸之王。又如,漢語將豬視為愚蠢的象征,而英語也有俗語as stupidas agoose,這里的goose是鵝,與漢語的“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由于中西方風俗習慣上的差異,相同的詞語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例如,中國習慣賦予“龍”這一動物以超凡的神力和智慧,認為龍是萬獸之首,善于變化,能興風喚雨,利萬物,我國古代更是將其視為皇權(quán)的象征,帝王自明為龍,皇帝使用以龍作為裝飾圖樣的器物,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可見龍在我國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然而西方文化中,視“龍”為一種兇殘的魔鬼,認為龍是一種巨型怪獸,兇猛異常,破壞了很大,象征著邪惡勢力,在圣經(jīng)故事中,魔鬼撤旦被稱為the greatdragon,即大龍。英語有俗語“plant dragon teeth”,是挑起戰(zhàn)爭的意思,源自希臘神話中,國王種下的龍牙長成了許多互相殘殺的武士。西方還有不少有關(guān)英雄斬殺惡龍的情節(jié),可見龍在西方人看來是非常邪惡的,恨不得誅之而后快。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區(qū)分中西方不同的風俗習慣用法上所產(chǎn)生的不同文化意味,才能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下準確地翻譯。例如,上個世紀的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四個亞洲經(jīng)濟體:香港、新加坡、韓國、臺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考慮到中西方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這個詞譯為英語是“Four Asian Tigers”,即“亞洲四小虎”,而并沒有直接譯為“FourAsian Dragons”。

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第2篇

摘 要:語言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中西方國家因文化差異而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而不同的語言又傳遞著中西方國家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差異導致大學生形成了英語語言理解上的障礙。所以,教師要研究電大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大學生更好地熟悉和適應(yīng)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和交流習慣,說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

關(guān)鍵詞:語言;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教學;電大

中圖分類號:G728.8;G7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8-0016-02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時也傳遞著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各種復(fù)雜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歷史條件、地理環(huán)境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往往過于重視語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導致大學生將英語講成并不符合英語習慣用法的“中式英語”。這種脫離了文化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的英語很難真正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W好英語,教師就必須讓大學生了解英語這門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使語言恰當?shù)皿w,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具體表現(xiàn)

(1)價值觀差異。價值觀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西方人個性張揚,中國人則謙虛恭謹。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西方人崇尚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在取得榮譽或者是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時,他們會非常開心地與人分享并期望獲得所有人的祝福。他們甚至會興奮地大喊:“Congratulations to me!I won the first prize!”同時,他們對他人的優(yōu)點或成績也不吝贊美之詞:“Oh!Look you!You are so beautiful!”面對他人的贊美,西方人一般會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中國人受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較推崇中庸思想,視謙虛謹慎、低調(diào)內(nèi)斂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贊美時,往往會回答“沒有,沒有”“還行”“一般”等謙遜之詞。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這種中國式的謙遜會使西方人產(chǎn)生誤解和困惑,給雙方的交流造成阻礙。

(2)差異。西方國家大多是宗教之國,人們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國家文化影響深遠,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關(guān)詞匯與俗語。比如,在英語中大家經(jīng)常會聽到西方人用“Oh,my God!”“Thank God!”等詞語來表達驚訝、驚喜、焦急、傷心或者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如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就是與宗教相關(guān)的節(jié)日。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大家要本著的原則,維護自己信仰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與外國友人一起用餐時,看到他正在虔誠地禱告,這時候你不妨與他一起禱告,只是簡單的一句“Amen”就可以無形中拉近你們的距離。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識,最好不要輕易談?wù)摗?/p>

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第3篇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習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包含著該民族歷史的文化背景,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體現(xiàn)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家庭結(jié)構(gòu)、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與中國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通過語言反映出來,而從小耳濡目染本國文化的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異,缺乏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把中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勢必導致在語言學習和實踐中出現(xiàn)錯誤或產(chǎn)生誤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xiàn)了中學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多種困擾因素。筆者通過多年英語教學發(fā)現(xiàn),中學生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語言錯誤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問候語

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朋友之間都互致問候,來促進人際關(guān)系,兩種語言各有一定的方式來表達。英語通常的問候語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問候在中國人之間很少用到。而漢語常用的問候語有“你吃過了嗎”“你哪兒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實這些都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問候語,而不是真想知道對方是否“吃過飯了”“要到哪兒去”“去干嗎”。中國學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問候方面的知識,不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在這方面的差異,而按照漢語的“套話”去向一個講英語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為你要邀請他共進午餐,如果問“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則會有打聽他人隱私的嫌疑。

2.稱呼

在我們國家“同志”“師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別、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國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來稱呼。再比如,中國學生總喜歡把“老師”稱為“teacher”,在英語課上,學生就會這樣稱呼老師“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實“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種職業(yè),而不是稱呼語,更不是尊稱。因此,根據(jù)英語國家說話的習慣,我們學生應(yīng)該說“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稱贊和恭維

中國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或物總要稱贊一番,根據(jù)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認同或接受對方的贊揚。在與外國人進行交往時,外國人常常吃驚地發(fā)現(xiàn),當他們稱贊中國人的時候,中國人總是不知所措,過于謙卑或貶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復(fù)否定,而不像外國人那樣坦然地用語言表達感謝。例如,當外國人表揚中國學生的英語說得好時,該學生就會說: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實,對這樣的贊美之辭說外國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這是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把自謙看作是一種很重要的美德。這種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或錯誤。

4.隱私和禁忌語

不同語言中禁忌語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國,人們詢問年齡、收入、婚姻、體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語國家這些被視為個人隱私的問題都要回避,否則,容易引起對方反感。因為詢問這些問題,是對他人不尊重、不禮貌的言語行為。例如,中國學生由于對外國人的好奇心和關(guān)心,初次見面常會問下面的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一連串問題的話題。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見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從不問及有關(guān)別人隱私方面的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他們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yù)測。

5.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徑庭。在西方國家,人們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等說法。當然,西方人所喜歡的狗的某些品質(zhì),中國人也喜歡,如狗忠實可靠、勇敢、聰明等。但在中國,狗首先是看家的動物,不是供玩賞的動物;人們養(yǎng)狗是因為它有用,并非因為它是個好伴兒。就是說,狗是有用的動物,但并不可愛。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二、解決中西方文化差異引發(fā)的學習問題的對策

為了避免和減少錯誤,我們在教學中應(yīng)盡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學生的英漢語言對比意識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yīng)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教師要有扎實的業(yè)務(wù)基礎(chǔ),在充分考慮母語特點的情況下,利用英漢對比,體會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英漢的相同之處,表達起來比較容易,英漢的不同之處往往是困難所在,時常體會英漢的不同之處及其表達方式的差異,就能預(yù)見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從而確定教學難點和重點,避免本族語的干擾,準確判斷其根源,并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來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第4篇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 高職 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133-03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想習得一個國家的語言,就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才能夠更好地學習語言。英語學習也一樣,只有了解英美國家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偏差和學習障礙,讓學習者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本文試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探討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增強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存在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阻礙了跨文化交際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和密切,全世界成為一個共同的“地球村”。跨文化交流已經(jīng)成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已經(jīng)成為跨文化交際的一道障礙,消除彼此之間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在有些行為習慣上,中西方也會有很大區(qū)別。比如,中國人會輕拍小孩子頭部,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愛和友善。但是在西方,這種行為被認為具有惡意,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從而使得整個交流不順暢,進而無法進行。

(二)文化差異阻礙了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就是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實際上,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往往重語法,輕交流;重考高分,輕英語語言的環(huán)境,導致出現(xiàn)一些學生“高分低能”現(xiàn)象。特別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問了一些不該問的問題,說了一些不該說話,如你結(jié)婚沒有啊,一個月有多少薪水等等,鬧了一些笑話,引起了不必要的誤解。因此,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

(一)方面的差異

在世界上很多地區(qū),宗教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jīng)融入各個國家各民族文化體系,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日常生活等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形成了較多與宗教有關(guān)的風俗習慣,例如飯前等時間段進行禱告,遇到困難時向“主”祈禱說“God help me!”在中國不少習俗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薩、財神、土地神等風俗都屬于這種情況。

(二)道德標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

1.個人榮譽與謙虛謹慎。在西方國家,人們尤其崇拜通過個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社會的底層奮斗,慢慢地爬到社會的頂層的人。個人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國文化提倡謙虛謹慎,從來不主張個人榮譽的炫耀。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或不惑?!癥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這種謙虛在不太了解國人文化的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不僅否定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過于謹慎的中國式謙虛在西方國家是行不通的。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西方國家社會盛行的是個人主義,強調(diào)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自主,崇尚個人自由,自己為自己負責,不受約束。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想要生存下來,就需要每個人都自我努力,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習慣關(guān)心、過問他人事情,認為如果接受了他人幫助,就說明自己沒有本事,沒有用。而中國文化則崇尚無私奉獻,強調(diào)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幫助他人而引以為豪。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

(三)思維方面的差異

1.思維表達的邏輯順序。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是先整體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思維方式是先部分后整體,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寫法:“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青秀區(qū)”用英語則寫成Qingxiu District,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China。

2.模糊性與準確性。西方人喜歡將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體現(xiàn)了西方思維準確性的特點。中國人則喜歡模糊表達,例如“你吃飯了嗎?”這里的“飯”根據(jù)具體說話的時間來推斷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會關(guān)系的差異

1.組成家庭結(jié)構(gòu)。在中國,家庭結(jié)構(gòu)的組成比較復(fù)雜,幾代同堂被認為是很幸福很溫暖。整個社會非常重視血緣關(guān)系、家庭,親情觀念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會撫養(yǎng)孩子長大成人,為他們操心一輩子。子女則把贍養(yǎng)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yīng)盡的責任、應(yīng)盡的義務(wù)。在美國,家庭結(jié)構(gòu)的組成比較簡單,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構(gòu)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會脫離父母,獨立自主。等到子女獨立后,經(jīng)濟上就和父母脫離了,也不會贍養(yǎng)父母,更加不存在幾代同堂了。

2.稱謂。西方英美國家英語中的稱謂和漢語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詞,對應(yīng)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國,把表親關(guān)系區(qū)分得非常嚴格,既要分出年齡大小,還要說出性別。在西方國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名字,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是極其不禮貌且有違情理的。

對老師的稱呼,西方國家的人們通常稱“Mr.John”、“Prof.John”等。而中國人卻稱呼“劉老師( Teacher Liu)”、“張老師( Teacher Zhang)”等。其實,英語中的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并不是稱呼。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直接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劉老師=Teacher Liu。西方國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來稱呼人。由此可看出,一個簡單的稱謂語,由于文化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會風俗、禮儀的差異

1.打招呼。在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這樣打招呼:“吃飯了嗎?(Have you eaten yet?)”“上哪去?(where arc you going?)”在我們看來這種打招呼用語是有禮貌的。如果我們這樣跟西方人這樣說話,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隱私。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保愎艿弥鴨??) 西方國家通常以天氣如“A nice day,isn’t it?”“how are you”等打招呼。

2.隱私權(quán)。、家庭情況、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屬于個人的隱私,如果問及這方面的問題,西方人對此會比較反感,認為是刺探別人隱私,聽了會反感,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會問對方年齡、婚姻、工作、收入等問題以示關(guān)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 結(jié)婚沒有?。俊边@些問題在中國人聽起來是一種關(guān)心,一種問候。中國人聊天時談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經(jīng)地義。由此可見,隱私問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3.感謝?!爸x謝”一詞在我們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使用。如果說了“謝謝”,聽起來會總覺得怪怪的,或者讓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有了距離感。而在西方國家,“Thank you”一詞適用于一切場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有人之間,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在西方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當別人問你是否要吃點什么的時候,國人一般表現(xiàn)都較謙虛、內(nèi)斂,回答是“不用麻煩了,隨意”等。按照西方國家風俗,想要就直接說“Yes”,不想要就說“No”。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較為內(nèi)斂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禮。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禮。國人和西方國家對送來的禮物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國人先推辭一番說不要,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表現(xiàn)是不得已無可奈何地接受的樣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來看是什么東西。如果當面打開并表現(xiàn)得喜形于色,可能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貪財。在西方國家,無論喜歡與否,對別人送出的禮物,都要表示感謝,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現(xiàn)出友好的態(tài)度。

5.女士優(yōu)先。在西方國家,女士優(yōu)先是西方社會活動中的重要禮儀規(guī)范。女士優(yōu)先的禮儀要求男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照顧和保護女性。而中國則是以尊老愛幼、尊師為傳統(tǒng)禮儀。當尊老和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發(fā)生沖突時,中國人選擇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優(yōu)先。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在乘坐公交車時如果一個長者為一個年輕女子讓座,那是不可思議的。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勵學生最大量閱讀

如果要理解另一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等,作為學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從而尊重文化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介紹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文化內(nèi)涵;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原版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名著。透過文學作品中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能生動地反映該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等。同時還多讀報刊和時事評論文章等,如推薦學生閱讀《時代周刊》,從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拓寬文化視野,而且還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不定期舉辦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

學??梢砸园嗉?、專業(yè)或者系部為單位來舉行相關(guān)的中西文化知識講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所用教材主要以學生所熟悉的題材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因此教師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知識講座,對有關(guān)中英文化差異方面內(nèi)容進行適當補充擴展。例如,在講到顏色詞的時候,紅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紅色代表吉利,是褒義詞;而在西方確是危險的信號,是貶義的。教師可以廣泛收集相關(guān)資料,把顏色詞作為一個專題知識講座,讓學生對顏色詞有更深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座,促進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提高。

(三)開辟第二課堂

1.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等。英語教師可以多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給學生唱,通過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師還應(yīng)指導學生在看英語電影和電視時,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情況。

2.組織英語角,舉辦英語晚會,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可以為高職學生提供面對面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目的地培養(yǎng)高職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

(四)明確英語教師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國家的語言,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等,進而達到中西文化順暢交流。在這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就發(fā)揮著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理解學習英語,努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對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讓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對比,認真學習英語語言,積極主動地充當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下轉(zhuǎn)第144頁)(上接第134頁)

總之,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語言教學,還應(yīng)該重視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影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把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密切結(jié)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賈夢霞.論英語教學要重視文化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2]鄒應(yīng)猛.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27)

[3]張顯.大學英語教學中應(yīng)對文化差異策略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4]馬蘭.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中西方風俗差異范文第5篇

關(guān)鍵詞:語言;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教學;電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時也傳遞著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各種復(fù)雜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歷史條件、地理環(huán)境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往往過于重視語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導致大學生將英語講成并不符合英語習慣用法的“中式英語”。這種脫離了文化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的英語很難真正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學好英語,教師就必須讓大學生了解英語這門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使語言恰當?shù)皿w,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具體表現(xiàn)

(1)價值觀差異。價值觀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西方人個性張揚,中國人則謙虛恭謹。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西方人崇尚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在取得榮譽或者是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時,他們會非常開心地與人分享并期望獲得所有人的祝福。他們甚至會興奮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時,他們對他人的優(yōu)點或成績也不吝贊美之詞:“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對他人的贊美,西方人一般會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國人受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較推崇中庸思想,視謙虛謹慎、低調(diào)內(nèi)斂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贊美時,往往會回答“沒有,沒有”“還行”“一般”等謙遜之詞。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這種中國式的謙遜會使西方人產(chǎn)生誤解和困惑,給雙方的交流造成阻礙。(2)差異。西方國家大多是宗教之國,人們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國家文化影響深遠,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關(guān)詞匯與俗語。比如,在英語中大家經(jīng)常會聽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詞語來表達驚訝、驚喜、焦急、傷心或者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如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ThanksgivingDay(感恩節(jié)),就是與宗教相關(guān)的節(jié)日。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大家要本著的原則,維護自己信仰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與外國友人一起用餐時,看到他正在虔誠地禱告,這時候你不妨與他一起禱告,只是簡單的一句“Amen”就可以無形中拉近你們的距離。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識,最好不要輕易談?wù)摗#?)傳統(tǒng)風俗習慣差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而獨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風俗習慣。中國有句俗語叫“入鄉(xiāng)隨俗”,實際上就是對他人文化習俗的認同,這種認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間的文化隔閡,達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學好英語,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差異賦予了語言迥然不同的內(nèi)涵。首先,對相同語意的表達,中西方的說法各不相同。比如,漢語俗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語中的表達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對外國人說“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會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還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語中用來形容大雨尤其是風雨交加的天氣。因為在北歐神話中很多動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風,貓代表雨,所以才會有此一說。如果不了解這句俗語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難想象為什么風雨在英文中卻成了貓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發(fā)了不同的聯(lián)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龍”,可以說成“l(fā)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是“l(fā)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龍”在中國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幸運、威嚴,是一種神獸,而在西方文化里,“龍”卻會使人聯(lián)想到邪惡和兇殘。所以,在用英語表達語意時,要避免將“dragon”這個詞用作褒義。還有人們常用的數(shù)字,因為讀音的關(guān)系,中國人討厭數(shù)字“4”,喜歡“6”和“8”。但在中國具有幸運含義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惡魔的代名詞。(4)社交禮儀差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但中國式禮儀并不一定適用于西方國家的社交場合。比如,中國人日常交際中會時常問及對方的年齡、職業(yè)、配偶和收入等問題,以表達對對方的親近和關(guān)心,但是西方國家卻對此類問題非常反感,認為這侵犯了他的個人隱私?!癏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這些在中國常見的問題在西方國家反而會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盤問生活方面的隱私。這時,他們大概會毫不客氣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禮儀理解的偏差也會影響正常的交流。西方人總是覺得中國人“好為人師”,就是由于雙方禮儀上的差異所造成的誤解。西方人崇尚獨立思維,除非他向你尋求幫助,否則不要對他們“噓寒問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這些以中國人角度來看是好心的叮囑,卻會讓西方人覺得你在對他的生活指手畫腳,橫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喚醒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意識。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過于專注語言本身而忽略了語言自帶的文化內(nèi)涵。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實現(xiàn)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的巧妙結(jié)合,英語教師就必須認識到文化教育對于英語教學的重要性,然后通過不斷學習來汲取相關(guān)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2)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為了讓大學生直觀感受英美國家的文化氛圍,各種多媒體素材都被應(yīng)用到課堂教學中。例如,經(jīng)典英文原聲電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視頻或是圖像素材等,這些多媒體素材的應(yīng)用會讓沉悶的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相對于傳統(tǒng)的文字素材,多媒體素材會給大學生營造一種更直觀的文化氛圍,讓大學生更能融入到語言情境當中,同時也激發(fā)了大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文化的熱情和興趣。(3)調(diào)動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文化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知識體系,課堂上的教學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教師要鼓勵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豐富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大學生可經(jīng)常閱讀一些英美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借助英語角或是網(wǎng)絡(luò)聊天等方式與西方人交流,如果時間和金錢還算充裕的話,到西方國家游歷一番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當大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樂趣并從教師引導學習發(fā)展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時,文化背景知識也就在這樣的習慣中一點點累積起來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語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這個國家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在語言中得以體現(xiàn),并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不斷傳承下去。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用英語這門語言進行交流,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就具備了交際能力。過去的教學方法針對的是應(yīng)試教育,但長此以往,忽略了語言產(chǎn)生的背景文化和環(huán)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門語言,只能讓大學生的英語變成啞巴英語。教師只有將文化教育結(jié)合到英語教學之中,逐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語言了解文化,以文化豐富語言,才能在學習中取得長足的進步,真正掌握這門語言。如今,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對于克服語言交流障礙、消除文化隔閡、增強民族間的交流與合作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巫正洪.英語教學要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chǔ)[J].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學報,2010(06).

[2]孟蕊芳,馬鵬飛.大學公共英語文化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