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文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文化因素 翻譯 影響
近些年來,翻譯中的文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人們重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源于對背景知識的作用的正確認(rèn)識。在翻譯實踐中,由于文化不解與誤解導(dǎo)致誤譯和錯譯的例子屢見不鮮。于是文化因素對英文翻譯的影響,便成了眾多學(xué)者的研究對象。正如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dá)所說:“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雙語(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有意義?!狈g并不像許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層次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文化鴻溝”時常難以逾越。由此可見,文化因素在翻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翻譯與文化釋義
1 翻譯與文化的內(nèi)涵
翻譯的誕生給說不同語言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們彼此之間進(jìn)行信息交流的橋梁。所謂翻譯,就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dá)的思維內(nèi)容準(zhǔn)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dá)出來的語言活動,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jìn)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jì)和社會文化進(jìn)步。
何謂文化?英國學(xué)者泰勒(E.B Tylor,1871)給“文化”下的定義是:“所謂文化或文明,即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xí)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能夠獲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習(xí)慣在內(nèi)的復(fù)合性整體?!蔽幕⒉皇浅橄蟮?它是我們所感知的一切。人類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語言不同、文化各異,但人類的能力本質(zhì)是相同的。因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在深層意義上反映了人類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活動的多樣性和觀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內(nèi)容和形式出現(xiàn)多樣性,這就是文化差異的淵源。翻譯則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dá)的思維內(nèi)容準(zhǔn)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dá)出來的語言活動,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
2 翻譯與文化的關(guān)系
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許多有經(jīng)驗的譯者或翻譯研究者都比較注意文化與翻譯的關(guān)系。譚載喜說:“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yuǎn)遠(yuǎn)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有關(guān)文化的了解。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dá)?!?/p>
在翻譯過程中,表面上存在著中外文字表達(dá)上的差異,僅僅從文字技巧上來著手是難以解決含義差異的,必須要從文化背景上來處理中外文字在表達(dá)內(nèi)涵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對翻譯是極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譯文等于缺乏了靈性的翻譯。所謂“文化元素”其實也包括了譯者對原文化背景、譯文、譯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氣質(zhì)和風(fēng)格的了解、譯者的氣質(zhì)和風(fēng)格的混合體。
3 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
瑞士語言學(xué)家Saussure把語言看成是社會現(xiàn)象。他認(rèn)為,語言史和文化史總是交織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聯(lián)系;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常反映在語言之中,闡明了不同民族間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差異。美國語言學(xué)家Sapir認(rèn)為,“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罢Z言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應(yīng)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語言?!笨梢?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便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該目的語,更無法進(jìn)行溝通。當(dāng)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當(dāng)今世界的主流,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相關(guān)國家的語言的同時,還必須要了解他們的文化知識,做到二者同步發(fā)展。
二 文化因素對英文翻譯的影響
1 思維方式方面
翻譯是語言的翻譯,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迥然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使人們在思維習(xí)慣和表達(dá)方式上自然不同。西方民族慣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維方式,句子常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tǒng)攝多個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東方民族的綜合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強調(diào)“從多到一”的思維方式;句子結(jié)構(gòu)上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順序,橫向鋪敘,層層推進(jìn),歸納總結(jié),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結(jié)構(gòu)。英漢民族熟悉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其在翻譯過程中句式選擇、遣詞造句、詞句省略等的不同。例如:
“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直接譯成:
“那是一個夸姣的金秋,在離別了那些可能丟失他們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樹葉才慢慢地落下。”
這種翻譯顯然受到了語言形式的拘束,譯句結(jié)構(gòu)混亂、呆板、沒有條理性,且語言支離破碎。如將譯文譯成:
“那是個天色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夸姣的秋色為那些青年們送別。待到戰(zhàn)后和平時期,黃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時,當(dāng)日的青年們已經(jīng)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喪失了生命?!?/p>
就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失為一段出色的翻譯。再如奧運口號“北京歡迎您!”表達(dá)了中國人民歡迎世界各國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們常見的譯文為“welcome to Beijing!”翻譯中句式的改變,使用英語祈使句,恰當(dāng)?shù)乇磉_(dá)出中國人期盼奧運的熱情。如譯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則語氣過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 文化背景和社會習(xí)俗方面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異對翻譯實踐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并對翻譯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對語言的發(fā)展有極大的影響,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會帶有各自歷史文化的痕跡。英漢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因而語言中沉積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相同。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體現(xiàn)為歷史典故和習(xí)語;要譯好不同語言中的習(xí)語和歷史典故,就必須對該語言所反映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漢語中常譯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譯為“他像牛仔一樣管理企業(yè)。”其實“cowboy”在美國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我行我素”。因此這句話應(yīng)譯為,“他辦企業(yè)態(tài)度不誠實,缺乏經(jīng)驗技術(shù),工作也大大咧咧?!睗h語中常說:“說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但許多英語讀者就不知他為何人。不過英語中有類似的說法:“Talk of the devil,and he’s sure to appear.”
社會習(xí)俗更是如此,它影響和制約著翻譯的精確性。在英語國家對一個經(jīng)過長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說“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嗎?”之類的問候。對正在進(jìn)行或剛完成一項艱難任務(wù)的人,可以說“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達(dá)方式,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決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能機械地直譯。又如,bread and butter這兩樣?xùn)|西在英語國家歷史悠久,面包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的主要食品,所以在語言中的轉(zhuǎn)義也較多。如“bread and butter”還有“生計,謀生之道,靠山”等含義,美國《新聞周刊》評論家大衛(wèi)·安森說過:“As ever,politics,vulgarity and senti mentality were the bread and butterof the Academy Awards.”(政治、粗鄙和感傷一度成為奧斯卡獎的支柱。)
3 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方面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傳統(tǒng)?;浇陶J(rèn)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人來自塵土,又回歸塵土。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
有些人譯為,“教師一直在創(chuàng)造中,當(dāng)土地開始呼吸?!边@是由于他們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所致。因為,英語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創(chuàng)造”,而“clay”常指“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這句話的譯文應(yīng)該是:
“教師是創(chuàng)造的見證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長?!?/p>
又如,“紅色”在漢文化中象征著“喜慶、吉祥、勝利、好運、受歡迎的東西”。而西方則因為耶穌甘愿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用生命來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紀(jì)教派之間的相互殘殺,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總是同流血、犧牲、殉難等不好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因此“red hands”譯為“沾滿鮮血的手”,“a red battle”譯為“血戰(zhàn)”。
關(guān)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中式菜譜 翻譯原則 翻譯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式菜譜更是其重要體現(xiàn)。隨著改革開放的進(jìn)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今,許多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對其菜名的涵義、使用原料、烹調(diào)方法等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不準(zhǔn)確的英文譯名不僅無法體現(xiàn)中華名族的優(yōu)秀飲食文化,而且會影響外國游客的胃口??梢?中式菜肴的準(zhǔn)確英譯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加深國際交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食則精致巧妙。兩者在飲食觀念、對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飲食進(jìn)一步體現(xiàn)著食以味為先的觀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營養(yǎng)搭配。而西方飲食則較為理性,烹調(diào)重營養(yǎng)而輕味覺。
2.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rèn)為菜肴主要是補充能量的,所以愛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
3.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體現(xiàn)在烹調(diào)方式和進(jìn)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調(diào)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講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狀多種多樣,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處理則較為簡單,一般有整體、塊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調(diào)味,中餐較西餐而言,烹飪方法更繁復(fù)多變。在進(jìn)餐方式上,筷子對刀叉、圓桌對長桌的對比都體現(xiàn)著中西方文化的極大差異。
4.菜品命名的差異。
西菜命名多實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則注重表情達(dá)意,多富于藝術(shù)性,除少數(shù)一般大眾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當(dāng)一部分菜是以創(chuàng)始人、景物、典故和傳聞來命名的。
三、中文菜單英譯原則
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在宣傳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準(zhǔn)確的菜單就是一支好的廣告。菜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層次上的意譯,而且是文化層次的傳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guān)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文菜譜為追求其“意”美,命名時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動物名,翻譯時應(yīng)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則可省略。如“脆皮乳鴿”,西方人認(rèn)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紤]到此種情況,此類菜在英譯菜單上就應(yīng)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虛求實原則。
大多數(shù)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話典故、自然聯(lián)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類菜名應(yīng)從其原料出發(fā),采用轉(zhuǎn)譯或意譯。如“百鳥歸巢”,應(yīng)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譯原則。
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tǒng)食品,可使用漢語拼音注譯。如:餃子(jiaozi)。還有些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則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傳廣泛的傳統(tǒng)菜點在音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
四、英譯中文菜單的技巧
漢英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菜單時,譯者應(yīng)盡量體現(xiàn)出其原料、烹飪方法、味道形態(tài),以讓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語對應(yīng)語。
中國菜肴制作較為復(fù)雜,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對原料進(jìn)行初步加工,如去鱗(scaled)、剝皮(skinned)等。中國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調(diào)方法的英譯。
中餐的烹調(diào)方法極其多樣,大致分類如下:燒、燴、燜(braise);燉、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燒、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鹵、醬、熏(smoke)、釀、扒、燙、糟等有其對等詞,可一對一翻譯,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歸入“煎炸”類,西餐沒有“拔絲”方法,類似方法為candy,toffee。應(yīng)注意的是,英譯時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直譯及轉(zhuǎn)譯法。
直譯法能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種可取并且實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譯可借鑒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開頭的: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如: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開頭的: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形狀/口感+主料。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譯出器具,也可直接譯出原料。如:八珍火鍋(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譯法。
有些中文菜名極具象征意義或由神話典故得來,需采用意譯法。如“螞蟻上樹”,若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會引起外賓的詫異。螞蟻在中餐中雖可以入菜,但此螞蟻非彼螞蟻,而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應(yīng)意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結(jié)語
通過菜名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lǐng)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lǐng)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準(zhǔn)確英譯是極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譯時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因此要準(zhǔn)確且生動地翻譯出中文菜名較為困難。譯者需熟知中西飲食文化知識、飲食漢英語的對等轉(zhuǎn)換等。英譯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單一不變的,譯者可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以達(dá)到通過菜名能很好地體現(xiàn)菜肴本身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xiàn):
[1]陳克成.旅游交際英語通[M].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xué)報,1997,2.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i am willing to be the financial supporter of mr./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itizen of_____________________, during his /her stay at nanjing university as a student. i will make sure that he /she pay all the fees on time, and i will pay all the fees which he /she would fail to pay.
姓名/name:_______________
國籍/nationality:_______________
證件號碼/identification number:____________________
與申請人關(guān)系/relationship with the applica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add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name of employ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住宅)/telephone number (home ):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office):_________________
【關(guān)鍵詞】《茶經(jīng)》 “五行” 翻譯 文化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10-02
《茶經(jīng)》成書于唐代,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這部文化典籍里,不但介紹了茶的起源、采摘、制造、工具的使用,也介紹了煮茶的方法、茶水的飲用、茶事的歷史記載、產(chǎn)地等內(nèi)容。這不僅是一部論述茶的著作,其間更體現(xiàn)了中國“五行”學(xué)說的深刻內(nèi)涵,是理解中國古代哲學(xué)和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拔逍小北容^常見的英語翻譯是five elements,也有譯作five phases和wuxing等,本文從“五行”在《茶經(jīng)》中的內(nèi)涵和跨文化翻譯角度,對這三種譯法進(jìn)行探討。
一 《茶經(jīng)》中的“五行”的內(nèi)涵
最早記載“五行”的文獻(xiàn)是春秋時期的《尚書》,相傳作者為孔子,儒家奉其為經(jīng)典,又稱之為《書經(jīng)》。傳說有一百篇,今僅存58篇。具體記載于《尚書?洪范》,《洪范》原是商代貴族政權(quán)總結(jié)出來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其內(nèi)容講述了箕子對周武王的答問,其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贝藶樽钤绲娜娑敿?xì)記載“五行”內(nèi)容的文字。這是從傳統(tǒng)意義上去理解“五行”的,也被稱為“五才”,“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
《茶經(jīng)》開篇“一之源”里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憋@而易見,茶樹即為五行中的“木”,“木曰曲直”指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的。文章繼續(xù)描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狈N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fēng)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黏土最差。“土爰稼穡”,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nóng)作物的作用。此處指的是茶樹生長所需的土壤?!八闹鳌钡恼鹿?jié)里描述了風(fēng)爐、炭撾、火夾、等多種煮茶的用具,體現(xiàn)了“金曰從革”,金的“從革”特性,來自金屬物質(zhì)順從人意、改變外形、制成器皿的認(rèn)識?!渡袝?洪范》中孔穎達(dá)疏注“金曰從革”認(rèn)為:“可改更者,可銷鑄以為器也?!薄拔逯蟆崩镆簿唧w談及了烤茶餅的火與煮茶的水,體現(xiàn)了火向上燃燒和水向下潤濕的特性。
二 三種翻譯探討
《茶經(jīng)》“四之器”也記載,在煮茶風(fēng)爐上雕刻“體均五行去百疾”。英國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我國姜欣等都把“五行”譯作five elements。姜欣等譯為: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Francis譯為: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es. Francis還用了加注的形式對其具體解釋為:the five elements are fire,earth,water,wood,metal。原文的意思為:茶能讓五臟調(diào)和,去除百病。此句結(jié)合人的腑臟器官,運用“五行”中相生相克、陰陽調(diào)和的理論,指明了茶的藥理功能。這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與“五行”學(xué)說的關(guān)系。
翻譯為element是目前最為流行的譯法,但有以下幾方面是不妥當(dāng)?shù)摹?/p>
第一,elements從物質(zhì)的角度看,在《朗文當(dāng)代英語詞典》里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種:a simple chemical substance such as carbon or oxygen than consists of atoms of only one kind―compare compound. 這種解釋接近產(chǎn)生于古希臘的原子論。第二種:one of the four substances(earth,air,fire and water)from which 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was made. 此種解釋更明確地說明elements指西方在古希臘時期提出的四元素說,即土、氣、水、火四種基本元素?!拔逍小辈⒎菢?gòu)成自然社會的五種必需物質(zhì),如金屬就屬于可有可無之物。所以譯作elements不妥。
第二,《茶經(jīng)》中茶樹的整個生長過程是處于“五行”的運動中,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間不斷運動變化生成的。“五行”中的“行”本就有運動之意,而elements是靜態(tài)的,仍然欠妥。
“五行”翻譯中也采用過phases,這是否更加契合“五行”的運動之意呢?這種翻譯還存在一些瑕疵。
“phases”雖然暗含運動變化的含義,但其強調(diào)的是某一個循環(huán)周期中各個不同的階段。《茶經(jīng)》在煮茶中談到運用“五行”相生相克,陰陽調(diào)和,從而達(dá)到“去百疾”的目的?!拔逍小敝g所形成的循環(huán)也是指其相生相克關(guān)系的循環(huán)。而且“五行”是互含而不可相離的,張景岳在《類經(jīng)圖翼?五行統(tǒng)論》中說:“所謂五者之中有互藏者,如木之津,木中之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彼宰g作phases也有不妥之處。
雖然詞匯空缺造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不過相比之下,考察“五行”在《茶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及所要表達(dá)的意思,直接譯作wuxing,讓人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東方哲學(xué)里的一個專有詞匯,通過注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歷史和上下文去全面地理解,而非簡單地望文生義。這樣能更全面地詮釋“五行”在《茶經(jīng)》中的意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也需要譯者和讀者深入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辨明滲透于文化中的翻譯內(nèi)涵。
三 結(jié)束語
在跨文化翻譯中,由于風(fēng)俗習(xí)慣、歷史發(fā)展、宗教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不同語言在交流中必然會存在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如果在翻譯中沒有考察文化背景,理解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很有可能誤譯或造成文化交流的困難。所以,一定要熟悉兩種語言文化,并且全面理解其翻譯內(nèi)容在文化意境中表達(dá)的意思,通過深入的分析、比較和思考,才能較好地處理跨文化翻譯中的詞匯空缺問題。
參考文獻(xiàn)
[1]賀娟.論五行學(xué)說的起源和形成[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2011(7)
[2]何瓊.《茶經(jīng)》英譯的幾個問題――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等英譯本為例[J].農(nóng)業(yè)考古,2013(5)
【關(guān)鍵詞】 中國菜名;翻譯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9-00-02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烹飪藝術(shù)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享有“烹飪王國”之美譽。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來華投資經(jīng)商、旅游觀光的外國客人越來越多。他們在工作之余或飽覽中國的美麗風(fēng)光之后也極想品嘗一下中國的菜肴。因此,中餐菜名和主食的英譯問題就突出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因為這既是增進(jìn)友誼與了解的需要,也是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工作。
一、中國菜肴英譯的基本原則
(一)求實避虛原則
根據(jù)Newmark對實用文本的劃分,中餐菜名翻譯文本應(yīng)屬信息型文本,翻譯的目的是讓外國朋友了解菜肴的內(nèi)容,以及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譯者在翻譯中餐菜名時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應(yīng)是求實避虛原則,如實翻譯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調(diào)料、烹調(diào)方法等真實內(nèi)涵,而不是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譯。例如:有一道菜叫“金玉滿堂”,其實就是蝦仁雞蛋湯,如果照菜名字面意思翻譯成“Hall full of Gold and Jades”,外國客人準(zhǔn)得大吃一驚,“How can Chinese people eat gold and jades?”;但如果譯成 “shrimp and egg soup”,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百鳥歸巢”應(yīng)根據(jù)菜名組合實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由此可見,對于這類改變了以原配料、加工形狀和烹飪手段等常規(guī)命名方式的雅致菜名,必須化“虛”為“實”,翻譯出該菜的原配料成分和烹調(diào)方法等輔助因素。
(二)避免文化沖突原則
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如意、芙蓉、翡翠、元寶、荷包等中華民族象征吉祥意義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借用了一些實際無法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所忌諱食用的動物名。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中餐館直譯成“Dragon & Phoenix”顯然不妥。因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是只在中國神話中才出現(xiàn)的飛禽,西方人對它沒有感性認(rèn)識。因此該菜名的翻譯是不合適的。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龍蝦)和Chicken(老母雞),因此,我們可以譯成Lobster and Chicken。又如脆皮乳鴿,象征著和平的鴿子烹而食之,西方人是無法接受的,還有諸如動物內(nèi)臟、青蛙等。因此,又有如魚香牛肝、火爆腰花、麻辣肥腸等菜名。譯者應(yīng)該具有跨文化意識,特別要注意那些根據(jù)聯(lián)想意義而命名的菜肴,以免引起文化沖突和不必要的麻煩。
(三)舍繁取簡原則
與西餐菜名相比,中國菜名顯得過于冗長繁雜,如果將主料、配料、調(diào)料、烹調(diào)方法、刀工或蘊含的文化等全部逐字翻譯,很難被外國人接受,應(yīng)力求簡明扼要。如corned beef(罐頭碎牛肉),corned的英文釋義為pre-served in salt or brine(用鹽或鹽鹵腌制的),在這里涵蓋了大量的信息。有的菜名并不強調(diào)烹調(diào)方式、或者根據(jù)主配料的搭配可知其烹制程序,翻譯時可將其省去。同樣的道理,有些英譯菜名可省去調(diào)料,甚至可省去配料。如蒜茸豬紅拌時蔬,菜名太繁瑣,把蒜茸省去,用spiced表示其部分語義,譯為spiced pig’s blood with vegetables即可。省略調(diào)料或配料。如蜜汁烤叉燒:barbecued pork (略去調(diào)料蜜汁)涼拌海蜇:special seaweed(略去涼拌的調(diào)料,而用“special”來表示)。
二、中餐菜名英譯的方法
上面提到了中餐菜名英譯的三個基本原則。下面通過一些范例對中餐菜名的英譯進(jìn)行一些具體探討。
(一)直譯法烹調(diào)法+原料
烹調(diào)法是指中國菜的做法,即煎、炸、煸、炒、蒸、煮等等。英譯時把對應(yīng)的制作法譯出來,再以該菜的主要砂料為中心詞就可以了。例如:
炒肉絲 Sauteed (Stir-fried) Pork Slices 燉牛肉Stewed Beef
清蒸桂魚Steamed Mandarin Fish 煎雞蛋Fried Eggs
紅燒魚 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灼海螺片 Scalded Sliced Conch
回鍋肉 Twice-cooked Pork/Double Cooked Pork 軟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二)直譯+釋意法
該方法就是在英譯時直接按中文菜名譯出其意,然后再補充說明其內(nèi)在的含義。示例如下:
全家福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龍鳳配Dragon & Phoenix Two separate dishes characterize this distinctive plate. On one side, lobster meat in Sichuan chili sauce, which is and inviting. On the other is house special chicken, which never fails in delighting.
左宗雞General Tso’s Chicken A mouth watering dish made with large chunks of marinated chicken, sautéed with scorched red chili peppers in special, tangy sauce.
(三)意譯法
1.原料+with+作料
用原料為中心詞,有時捎帶把烹調(diào)法也譯出,再加上用介詞with或in與作料構(gòu)成的短詞即可。示例如下:
魚香肉絲 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豉桂魚 Mandarin 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黃燜大蝦 Braised Prawns in Rice Wine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with Dried Shrimps
2.作料+原料
此方法是把作料用作修飾語,放在中心詞原料的前面,用英文譯出。示例如下:
咖喱雞 Curry Chicken
麻辣豆腐 Spicy Bean Curd
怪味雞 Multi-flavored Chicken
古老肉 Sweet & Sour Pork
3.以“實”對“虛”法
從嚴(yán)格的意義上說,該法也是意譯法的一種。其方法是舍去中餐菜名里的喻義、夸張等說法而采用直接、明白的英語把它翻譯出來。示例如下:
白玉蝦球 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紅燒獅子頭 Braised Meat Balls with Brawn Sauce
發(fā)財好市 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龍虎鳳大燴 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4.“移花接木”法
這種方法是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歐洲菜名或主食名來譯部分中國菜名與少數(shù)主食,因為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故借彼之法為我所用。譯文地道、通俗易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如下:
烤排骨 Barbecued Spare Ribs
蓋澆面 Chinese-style Spaghetti
餃子 Chinese-style Ravioli
鍋貼Pot Stickers
雞肉串 Teriyaki Chicken Stick
這里的teriyaki一詞是從日語來的借用詞即“烤”的意思,該字用于此類英譯在美國的中餐館里十分流行。另外,spaghetti和ravioli兩字均源自意大利語,其含義與吃法恰巧分別與我們的“蓋澆面”和“餃子”非常相似,外國人都異常熟悉。PotStickers乃是一種通俗、詼諧的譯法,較之呆板的譯文pan-frieddumplings更顯出其幽默而傳神。另外,dumpling一字似有濫用之嫌,例如,在譯“燒賣”、“餛飩”、“元宵”、“鍋貼”、甚至“粽子”時,都用該字,往往容易引起誤解。
5.音譯+釋義法
該方法是指先按中文用漢語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使英譯文保留點“中國味兒”。示例如下:
包子 Baozi Stuffed Bun
餃子 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饅頭Mantou Steamed Bread
鍋貼 Guotie Pot Stickers
木須肉 Moo Shu Pork A combination of shredded pork and assorted vegetables as fillings rolled in small thin pan-cakes
6.“隨機應(yīng)變”法(原料+地名+style)
應(yīng)用此方法可以靈活地處理一些難以對付的墳風(fēng)味特色菜名。英譯出原料名后,再稍加“點撥”就可以大功告成。示例如下:
廣東龍蝦 Lobster Cantonese Style
家常豆腐 Bean Curd Home Style
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
中式泡菜 Chinese-style Pickles
湖南肉 Pork Hunan Style
另外,關(guān)于中餐主食的一些英譯較之于中餐菜名來說就容易多了,這里簡單舉幾個示例:
湯面 Noodles in Soup
炒面 Stir-fried Noodles
炒飯 Fried Rice
蛋炒飯 Egg Fried Rice
叉燒炒飯 Roast Pork Rice
由此可見,中餐菜名的英譯方法是靈活多變的。至于我們在翻譯中最終采用哪種方法,則可根據(jù)各人的習(xí)慣和具體情況確定。同時,有些譯法也不是正式或固定譯法,因為在口譯或筆譯時往往因人而異、因語境而異,常常會有不同的英譯。
隨著全球化進(jìn)程的加快和我國對外交往活動的日益增多,餐飲業(yè)也逐漸走向世界。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菜系多樣,烹飪方法眾多,各種菜式均有自己的品評標(biāo)準(zhǔn)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中餐菜名與主食的英譯是中國飲食文化對外宣傳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上面介紹到的幾種翻譯方法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聯(lián)系,可以并用。但不管采用哪種翻譯方法,都要求譯者首先必須熟悉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了解中餐菜名的構(gòu)成及其內(nèi)涵,這樣才能對中餐菜名有更加準(zhǔn)確的翻譯,才能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促進(jìn)世界烹飪文化的交流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鐘述孔.實用口譯手冊[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何川.英語導(dǎo)游口譯手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4]吳冰.漢譯英口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5]何高大.實用英漢漢英口譯技巧[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1997.
[6]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xué)報,1997,(2).
[8]陳洪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9]林克難.新聞宣傳英語[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