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水果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些學生一上作文課就頭疼,缺乏寫作動機。為此,教師可以把小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活動引進作文課堂中,寓教于樂。如開展一些表演性、故事性、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這樣,學生不但主動參與活動,而且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寫作欲望。如“智力競賽”“慶國慶聯(lián)歡會”“教師節(jié)向教師送賀卡”“給孤寡老人送溫暖”等。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某種動物》這篇作文時,我預先布置全班學生在家里觀察一種小動物,并制作了許多小動物的頭飾,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上課時,我組織學生開展“動物王國開會”的游戲,讓學生佩戴上各種動物頭飾進行自我介紹,生動形象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學,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實踐體驗生活汲取素材
許多學生總覺得寫作文無話可說,也有教師抱怨說“農村學生見識少,無材料可寫”。其實,生活的內容十分豐富,人生的天地無限廣闊,只有投向五光十色的生活懷抱的人,才有機會獲得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因此,我注意擴大學生的生活面,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有益實踐活動,主動獲取素材。如植樹節(jié)植樹,變廢為寶科技小制作,環(huán)保實踐活動等。例如,在一堂寫《一種水果》的作文課上,我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實踐”。
(l)用眼看。給每個小組分一種水果,要求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能說出水果的名稱、形狀、大小、顏色。
(2)用手摸。讓學生用雙手去觸摸水果的表皮,感覺水果的重量、質感。
(3)用鼻聞。讓學生用鼻子嗅一嗅水果所散發(fā)出來的氣味,并說說這種氣味帶來的感覺。
(4)用嘴嘗。讓學生咬一口水果的果肉,并說說它的味道。經(jīng)過這些實踐,學生對水果有了較深刻、全面的認識。這個時候,再讓學生抓住水果的特點來說就顯得比較容易了,他們寫出來的作文也就不會空洞無物了。例如,樹軍同學在描寫桔子形狀時就這樣寫道:“你剝開桔子皮,就能看到里面藏著十片左右的桔片,看!它們像十分親密無間的小伙伴,你挨著我,我靠著你。”邱明同學在描寫芒果的味道時這樣寫:“你輕輕咬一咬,滑溜溜的果肉立即到了你口中,滑滑嫩嫩的,甜中帶酸,別有一番滋味,我情不自禁地說:‘哇!真棒,舒爽可口,味道好極了!’”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作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過多媒體再現(xiàn)生活汲取素材
一、通過觀察,讓學生獲取寫作素材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自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首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如柑橘時,我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柑橘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柑橘的生長過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柑橘的色彩、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印象。這不僅讓學生對柑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了觀察和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寫作時,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再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能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獲取了大量的素材,作文時就有內容可寫了。
二、通過積累,讓學生學會語言表達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發(fā)生質的飛躍。三年級學生由于詞匯量少,語言貧乏,寫作時感覺無話可說,不知道運用什么詞句來使表達更清楚,更生動,這就需要學生平時勤于積累好詞佳句,以擴大語言的儲備量,從而豐富語言的積累。積累首先來源于課文內容,語文教材上的每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其中不乏好詞佳句。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他們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積累語言材料。其次,積累來源于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每天閱讀半個小時的課外書,讓家長配合監(jiān)督。這些課外書可以是經(jīng)典名著,但要通俗易懂,最好選擇少兒版的;也可以是關于成語故事、兒歌、童話、寓言的書;還可以是諺語集、歇后語集、名言警句集等。第三,教師要堅持讓學生每周至少背一首唐詩,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故事會等有趣而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還可以引導他們從生活中積累,如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儲備庫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他們在寫作時就會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文思如泉涌。
三、重視課后的小練筆
編者在編寫語文教材時,有意在一些優(yōu)秀課文后安排小練筆。這種小練筆模仿性很強,往往是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寫片段作文。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寫作陣地。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石榴》一文后面就有這么一道題:模仿課文中描寫石榴的段落寫一種水果。在教學中,我把描寫石榴的段落作為重點,讓學生多讀,熟讀成誦,懂得作者抓住哪幾個方面去觀察和描寫石榴,然后再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種水果。
四、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生活,寫實事真情
學生寫作的基石應是寫實事,抒真情。寫作時,如果是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文思特別流暢,更能表達真情實感,但學生往往缺乏生活實踐,為了應付寫作,他們上網(wǎng)查資料,東拼西湊,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支離破碎。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再寫真事,抒真情。
五、及時修改,講評
修改是訓練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凡是文章高手都有一個共同的體驗: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好。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也把修改看得非常重要,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學生做到及時修改。我在學生寫成初稿后,一般會引導學生進行以下訓練:
1.學生自改。要求學生自讀習作,修改文章,養(yǎng)成修改習慣。
2.互改交流。學生自改后,與同桌進行互改,并交談修改的情況(怎樣修改和修改的原因),使學生正確把握作文目標,提高鑒賞能力。
3.家長指導。我認為,教師當面給學生批改文章,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最佳途徑??砂嗉墝W生眾多,若讓教師全面兼顧,教師將力不從心,因此教師要借助家長的力量。學生初學寫作,受理解水平的影響,難免出現(xiàn)文不符題、詳略不當?shù)痊F(xiàn)象。我要求家長針對這些現(xiàn)象,根據(jù)習作目標對學生的文章進行適當?shù)脑鰟h,并講解原因,但千萬不要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肆意刪除,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審題、立意、寫作、鑒賞肯定大有好處。
4.教師講評。學生把經(jīng)過家長指導修改的文章帶到學校后,教師可按學生作文的水平分出上、中、下三類有代表性的文章,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集體修改和講評。
5.學生再改。講評結束后,教師要布置學生根據(jù)評析修改文章,感到滿意后再謄寫。
6.張貼觀賞。學生謄寫完畢后,教師選出佳作(至少三篇),用紅筆劃出優(yōu)美的詞句,寫上精當?shù)脑u語,在班內展示,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清河小學二年級(11)班張海翔
今年三八婦女節(jié)那天,我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下午,媽媽出去有一點事,讓我留在家里。我在家里走來走去,心里想著:我給媽媽什么禮物呢?……哈哈,有了!
我把家里所有的水果都拿出來,每一種水果選一點。水果拼盤制作就開始啦:先把水果洗干凈,然后用刀把水果切開,再把它們擺成漂亮的圖案。不大一會兒,大功就告成了。
我把廚房收拾干凈,又回到我的學習桌上,開始了第二件工作——給媽媽做一張按摩卡。我在卡上畫著笑臉。這時候,媽媽回來了。我趕忙躲在桌子下面。媽媽來了,我突然跳了出來,把她下了一大跳。我一邊讓媽媽品嘗我做的水果拼盤,一邊拿出自己制作的“貴賓按摩卡”給媽媽。媽媽愣了一下,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兒,樂呵呵地說:“寶貝開工了!”
我給媽媽按摩著,媽媽甜蜜地笑了。
評析:
一、關注生活,引導學生捕捉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孩子學習語文的資源。”因此,要注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及時捕捉、積累習作素材,進而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
首先,要引導學生善于調動各種感官功能,進行全面觀察。如 “我最喜愛的一種水果――關于西瓜”的課堂討論結果,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某一事物的了解僅憑單一感官直覺較多,很難形成全面客觀的了解。因而,在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時,應啟發(fā)學生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調動全身的感官,多維度了解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形成人、事、物的具象。例如觀察水果――西瓜,可通過視覺了解西瓜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瓜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瓜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瓜的清香等。
“我最喜愛的一種水果――西瓜”的課堂討論結果表
其次,要引導學生善于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平靜安逸的農村生活相對于喧鬧多變的城市,保留、繼承了更多的傳統(tǒng)習俗。例如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中的正月十五賞花燈、吃元宵,端午節(jié)包粽子、劃龍舟,中秋賞月做月餅,等等。還有四季農事中,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口耳相授流傳下來的各類諺語、俗語,如“不怕天寒地凍,就怕手腳不動”“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小爐匠打鍘刀――做大活”“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個節(jié)氣勿等人”等,這些農村孩子耳熟能詳?shù)拿耧L民俗、諺語、俗語,如能納入生活作文的素材范疇,必將成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二、激發(fā)興趣,凸顯農村素材優(yōu)勢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永動機。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tài)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優(yōu)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指導寫命題作文,要緊扣學生熟悉的生活,多以學生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例如描寫勞動場景,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父母務農時的情景,注意父母的表情、外貌、動作、語言、性格等方面以及自身的體會感受;指導描寫一種動物,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平常生活所見到的螞蟻、松鼠、牛、羊、貓、狗等,注意其飲食習性、生活作息特點、外表、體態(tài)特征等進行描述;指導描寫某一植物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己住處附近的花草樹木。熟悉的素材內容,更易勾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第二,創(chuàng)新作文課堂教學模式?!艾F(xiàn)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唯一源泉”是中外著名作家的共識。真實感性、觸手可及的生活是習作最寶貴的素材來源。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的講授,可以借助現(xiàn)場調查、活動體驗等形式,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讓學生去了解、去體驗,去贊美鮮活靈動的花鳥魚蟲、辛勤艱苦的田間勞作,這樣寫起文章自然胸有成竹,真實感人。正如魯迅說的“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三、設平臺,培養(yǎng)運用素材的能力
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傳授,需要學生自身素材的積累,更需要借助實際平臺的長期訓練。
《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改版)》明確:小學三年級的作文是習作,既不是成人的寫作,更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一種書面表達的練習。只要求小學生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描寫出來。針對這一要求,教師在三年級學生作文的起步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 降低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沒有興趣,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提高。教師要注意由低年級的口頭作文向三年級書面作文起步的過渡。教學中,不少教師一再叮囑學生:“三年級要寫作文了,一定要認真學!”無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難度。另外有些教師開始就對學生要求過高,過多挑剔,使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喪失了對作文的興趣。因此過渡很重要,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的條件,為學生今后的作文學習打下基礎。如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教師可以謎語、故事、圖畫形式出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 減緩坡度,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模仿寫作是三年級作文訓練的顯著特點,也是小學生練習作文的常用方法。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應該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學中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習作導入:(1)目的性的導入能給學生的模仿習作架起斜坡,這樣就水到渠成。(2)活動式導入。根據(jù)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首先讓學生參與小制作、小實驗、游戲或課外活動,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討論,再對活動進行描寫,這樣學生不僅有興趣而且有話題,效果較好。如練習“寫一處景物”習作時,首先帶領大家走出校園去觀察秋景,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選擇一處景物寫下來。
學生作文無話可寫的根本原因是不會觀察生活,缺乏寫作材料。因而利用多種媒介,提供寫作素材,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看圖學文、看圖說話、看圖作文,對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著重要作用。如:在講《石榴》一文時,首先指導學生抓住石榴外皮的顏色變化,通過描寫石榴的不同形狀來表現(xiàn)它的外形特點;接著指導學生抓住石榴子的顏色、形狀、味道進行描述。最后再對照插圖學習本課的具體寫法。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文結合,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學習本課后,可以引導學生描寫一種水果,要求他們模仿《石榴》一文的寫作方法,按一定順序寫清楚。
教學大綱指出:對小學生來說,課內與課外,以課內為主,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堂課,同時還必須重視課外學習。因此,除了憑借教材中的插圖和色彩鮮明的教學掛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周圍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
三 放飛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修改版大綱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毙W生的作文雖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但同樣需要運用生動的聯(lián)想。怎樣才能使學生浮想聯(lián)翩呢?如教續(xù)寫想象時,許多課文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續(xù)寫下去,既鞏固了課本知識,又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教學《航天飛機》,可先播放航天飛機的本領課件,回顧課文內容。再投影它與普通飛機的表格進行對照,后來普通飛機和航天飛機又見面了,他們會怎樣進行對話呢?學生有了影視素材,便會聯(lián)想。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潛力,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就能開拓出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