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有码亚洲专区|国产探花在线播放|亚洲色图双飞成人|不卡 二区 视频|东京热av网一区|玖玖视频在线播放|AV人人爽人人片|安全无毒成人网站|久久高清免费视频|人人人人人超碰在线

首頁 > 文章中心 > 納米粉體

納米粉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納米粉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納米粉體范文第1篇

關鍵詞:納米粉體,α-Fe2O3,力學性能

 

眾所周知,氧化鐵具有許多優(yōu)異的性能,在催化、磁性存儲、氣敏、生物醫(yī)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1-3]。近年來,納米氧化鐵的制備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各種粒徑均勻、形貌可控的納米氧化鐵的研究已陸續(xù)被報道[4,5]。氧化鐵有多種存在形式,如α-Fe2O3、β-Fe2O3、γ-Fe2O3、ε-Fe2O3、Fe3O4等,它們在性能上有較大差異。

水熱法是一種重要的合成技術,具有環(huán)境友好、相對低溫、產(chǎn)物純度高以及所得顆粒分散性好、粒徑分布窄、晶型好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制備納米材料的新技術。論文參考。本研究以氯化鐵和氨水作為原料,通過水熱反應,粒徑約為80nm左右的球形α-Fe2O3納米粉體。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和儀器

試劑:FeCl3·6H2O,NH3·H2O。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國藥集團上海化學試劑公司。

儀器:H-800透射電子顯微鏡,日本;D/Max-RB X-射線衍射儀,日本;馬弗爐,上海賀德試驗設備有限公司;Spectrum 400紅外光譜儀,美國。論文參考。

1.2 實驗方法

稱取一定量的FeCl3·6H2O,配制成1.5mol/L的溶液,向該溶液中緩慢地滴加氨水,得紅褐色的凝膠狀樣品。將該樣品放入內(nèi)襯為聚四氟乙烯的高壓釜中,在120℃下反應1min后冷卻至室溫。其中的沉淀物用蒸餾水洗滌數(shù)次后,在80℃干燥5h,得氧化鐵前驅(qū)體FeOOH。將前驅(qū)體于不同的溫度下煅燒,即可得α-Fe2O3納米粉體。

1.3樣品表征

應用D/Max-RB X-射線衍射儀對樣品物相進行表征,其條件為:Cu靶,Kα射線,λ=1.541Å,管電壓40kV,管電流100mA,掃描速度4°/min,掃描范圍(2θ)20-75°;應用H-800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樣品的形貌和粒徑大小進行了表征;應用Spectrum 400紅外光譜儀對樣品進行表征。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IR分析

圖1是將前驅(qū)體煅燒到400℃時所得的超細氧化鐵樣品的IR圖,顯示了氧化鐵的特征吸收峰。570cm-1的峰為Fe-O的伸縮振動,480cm-1的峰為Fe-O的彎曲振動。這一結(jié)果,與文獻報道的球形α-Fe2O3納米粉體的紅外光譜相當。

圖1. 400℃時樣品的紅外光譜

2.2 XRD、TEM分析

圖2為前驅(qū)體在不同的溫度下煅燒5h后所得的XRD圖。從圖中可以看出,200℃時前驅(qū)體已經(jīng)完全分解成α-Fe2O3。在400℃其峰形與200℃時的峰相比更加尖銳,表明結(jié)晶度有所提高。根據(jù)Scherrer公式D=Kλ/βcosθ可計算出200、400℃時灼燒的樣品的平均粒徑分別為30、50nm。由此可見,隨著溫度的升高,所得的晶粒粒徑逐步變大,這一結(jié)果也說明了較高的溫度有利于晶粒的生長。

圖2. 樣品在不同溫度下的XRD圖

圖3為在400℃時灼燒的樣品的TEM圖。論文參考。從圖上可以看出,顆粒為球形,粒徑大約在80nm左右,分散性較好,團聚不明顯。

圖3. 樣品的TEM圖

2.3 α-Fe2O3納米粉體對聚乙烯的力學性能影響

為了考察α-Fe2O3對聚乙烯力學性能的影響,將α-Fe2O3(加入量為5%)與聚乙烯(PE)做成復合材料,具體過程如下:

在轉(zhuǎn)矩流變儀中經(jīng)過混合、壓縮、均化,最后擠入成型。為了達到α-Fe2O3粉體在有機體中的均勻分布需要多次混合,因此,從擠出成型機上出來的復合料可再經(jīng)過造粒機造粒,將這些復合的顆粒再轉(zhuǎn)入到流變儀配料入口。這樣反復多次,就可使得α-Fe2O3粉體在PE中均勻分布,最后形成以α-Fe2O3粉體作為增強體,以PE為基體的復合材料。取一定長度和直徑的這種復合材料(長條形),通過萬能儀測其拉伸強度,與相同形狀的純的PE對比,可以觀察到經(jīng)過增強以后PE的拉伸強度明顯提高(圖4)。實驗數(shù)據(jù)可總結(jié)如下:

納米粉體范文第2篇

1.1納米材料的鑒別和表征

目前,由于不斷有研究工作揭示出與納米材料相關的風險。企業(yè)為規(guī)避監(jiān)管,可能不會宣稱其產(chǎn)品使用了納米材料或者在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過程中應用了納米技術。因為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早在2006年就將納米產(chǎn)品從Ⅱ類升級為Ⅲ類,并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慎的考察。因此,企業(yè)并不以納米技術作為其產(chǎn)品的主要宣傳點,在這類情況中,由于納米物質(zhì)具有某些優(yōu)異性能,或者在生產(chǎn)工藝中需要采用納米技術,從而可能產(chǎn)生一批沒有貼納米標簽的,實質(zhì)上的納米產(chǎn)品。對于此類產(chǎn)品,在技術審評工作中,首先要求審評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能夠從企業(yè)遞交的注冊資料中準確判斷產(chǎn)品中是否有納米物質(zhì)成分,或者在生產(chǎn)中采用了納米技術。為了準確鑒別醫(yī)療器械中是否使用了納米材料,證明等同性非常重要?;瘜W成分的相似性并不足以證明納米材料的等同性,因為納米材料是否呈現(xiàn)出特定性質(zhì)可能取決于納米材料的化學成分和形狀,和(或)納米材料的來源(供貨方)。當判定了產(chǎn)品確實是納米產(chǎn)品之后,對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把握,需要具備必要的納米表征手段知識。對含有納米材料的醫(yī)療器械的生物學效應的試驗和評價要求對納米材料進行全面表征。因為納米材料的毒性,不僅取決于其化學成分,也與其粒度(粒度分布)、長徑比、形狀、表面形貌、表面電勢、表面化學、親水(疏水性)、團聚(聚集)態(tài)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對于某些產(chǎn)品,可能需要根據(jù)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電感耦合等離子質(zhì)譜等表征手段所獲得的圖像和數(shù)據(jù)來判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應該根據(jù)納米材料的類型和形式,以及器械的預期用途來選取表征方法。對特定物理化學參數(shù)的表征通??刹扇《喾N方法。單一的表征方法可能無法提供對于參數(shù)的準確評估(例如:粒度分布、表面成分)。在該類情況下,如果可行,可能需要采取補充方法來對需要表征的性質(zhì)進行充分評估,即采用兩種獨立的表征方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用不同的方法獲取的有關特定性質(zhì)的結(jié)果不能直接進行對比。例如,正如指導性文件所指出的,對于粒徑測定,應至少采用兩種顯微鏡技術(例如:透射電鏡和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為了對使用納米技術的醫(yī)療器械進行可靠的表征,需要毒理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和其他專業(yè)領域的專家之間的跨專業(yè)合作。

1.2納米材料劑量

用于毒理學研究的劑量水平通常是以質(zhì)量濃度為基礎。然而,納米材料的多個屬性可能會影響其毒理性質(zhì)。普遍認為,除了質(zhì)量濃度以外,還應使用包括表面積和數(shù)量濃度在內(nèi)的其他參數(shù)來充分表征納米材料劑量。在確定用于納米材料體外研究的毒理學相關的劑量時,應該考慮可分沉淀物的可能性。小納米顆粒(例如:水動力學直徑<40nm)與培養(yǎng)細胞層之間的接觸主要取決于擴散和對流力。由于沉降力的額外影響,在細胞培養(yǎng)基中形成的稍大的納米材料和納米材料聚集體的沉淀速度更快。這些因素,以及與蛋白質(zhì)和培養(yǎng)基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直接接觸培養(yǎng)細胞的顆粒的數(shù)量。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評價可分沉淀物出現(xiàn)的可能性。若有必要,應開展對于體外細胞劑量的分析性或計算性評估。目前,對介質(zhì)中的劑量(分散/溶液濃度)或?qū)嶋H的納米顆粒細胞攝入/接觸量是否應該被用于劑量本身的表達還存在爭議。

1.3納米材料參照樣品

試驗結(jié)果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可獲得適合的參照樣品。參照樣品指擁有一項或多項特性參數(shù)、具有足夠可重復性的已經(jīng)確認的材料??衫迷摬牧匣蛭镔|(zhì)對儀器進行校準,評估測量方法或為材料賦值。納米尺度參照樣品的最初研發(fā)重點在于將其用于校準試驗儀器,而不是作為生物響應基準進行參照樣品研發(fā)。開發(fā)一種廣泛接受的參照樣品,包括在適合不同的試驗系統(tǒng)的陽性對照與陰性對照納米顆粒方面達成共識,已經(jīng)成為納米材料風險評估的一個關鍵性要求。雖然參照樣品對于評估醫(yī)療器械中應用的納米材料至關重要,但是因為存在實際困難,研發(fā)進度還是很慢。認識到納米材料代表性樣本的可用性對于納米物質(zhì)安全試驗的可重復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ISO/TC229nm技術委員會已提出使用“代表性試驗材料”,并且正對其進行討論。代表性試驗材料的擬議定義為“來自同一批的物質(zhì),在其一個或多個特定性質(zhì)方面具有同質(zhì)性和穩(wěn)定性,被認為適合于開發(fā)用于針對除已表現(xiàn)出的同質(zhì)性和穩(wěn)定性以外的性質(zhì)的試驗方法”。目前這種方法已被應用于OECD人造納米材料工作組的納米材料安全性試驗合作項目,該項目使用歐洲委員會聯(lián)合研究中心代表性納米材料庫中的代表性納米材料來進行。

1.4納米材料樣品制備

納米材料體積小,并且其物理化學特性可能發(fā)生改變,這使得與宏觀(非納米尺度)顆?;蚧瘜W物質(zhì)的試驗相比,納米材料的樣品制備會遇到重大的挑戰(zhàn)。帶來挑戰(zhàn)的因素包括能加強納米材料反應性的表面性質(zhì);聚集或團聚顆粒的形成;納米顆粒在通過水合作用,部分溶解或其他過程的分散中發(fā)生的轉(zhuǎn)變;以及低濃度水平污染物對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和毒理性質(zhì)的強烈潛在影響。如同其他類型的試驗樣品,納米物體有可能吸附到容器表面。因此,確認標稱濃度非常重要。對于研發(fā)針對含有納米材料的醫(yī)療器械的可靠的樣品制備方案來說,必須認識到這些問題。相比于使用常規(guī)材料的醫(yī)療器械,解決這些問題也許需要極大提高直接針對樣品制備的研發(fā)力度,并制定處理策略。由于其獨特的表面性質(zhì),納米材料對用于樣品制備的技術表現(xiàn)出極強的敏感性。顆粒之間以及顆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顆粒的分散。分散的納米材料不一定呈現(xiàn)單分散顆粒的形式。呈聚集形式的單分散顆粒(由強結(jié)合或強融合的顆粒組成的顆粒)和呈團聚形式的非單分散顆粒(弱結(jié)合顆粒,聚集體,或兩者的混合體)可以出現(xiàn)在以液體、粉末和氣溶膠形式出現(xiàn)的納米材料中,除非通過表面電荷或立體效應進行穩(wěn)定化處理。因此,樣品中納米材料的分散狀態(tài)和粒度分布可能隨時間變化。這一屬性對于制備浸提液和(或)儲存溶液和劑量分散溶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pH值、離子強度或分子成分的輕微調(diào)整就可能顯著改變顆粒分散度?;谠撛?,受試品的穩(wěn)定性對于在生物評價中獲取具有代表性的和可重復性的結(jié)果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納米材料的樣品制備可能包含對于制造商生產(chǎn)的或供應商提供的材料的表征,以及制備用于動物試驗或體外實驗的儲存溶液和劑量溶液。制備細節(jié)可能根據(jù)給藥途徑和遞送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1.5納米材料對于生物相容性研究試驗的影響

將納米材料用于試驗系統(tǒng)時,必須認識到需要測定的一些性質(zhì)可能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周圍環(huán)境(例如:組織培養(yǎng)基、血液/血清、蛋白質(zhì)存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納米材料本身發(fā)生暫時性改變,如通過獲得/脫落蛋白涂層,形成納米顆粒團聚/聚集,或納米材料其它方面的變化。由于這樣的變化可能會影響納米材料的特性,因此會影響納米材料的毒性特征。因此,納米材料應完全根據(jù)制造出來的形態(tài)/組成,以及最終用戶所接收的形式(如果該形式包含自由納米材料)進行表征。最后,還應該對最終產(chǎn)品中的納米材料進行評價。對于生物安全性評價,需要將納米材料分散在適當?shù)慕橘|(zhì)中進行評價。這些介質(zhì)與納米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嚴重影響到納米材料在試驗系統(tǒng)中的表現(xiàn)。應該在試驗過程和試驗結(jié)果評價過程中考慮該因素。納米物體在生物環(huán)境中很容易將蛋白質(zhì)迅速吸附在其表面,形成所謂的蛋白質(zhì)“冕暈”。據(jù)報道,冕暈是由兩層結(jié)構(gòu)組成,內(nèi)層是由強結(jié)合的蛋白質(zhì)組成,而外層是由快速交換的分子組成。蛋白質(zhì)冕暈并不是靜態(tài)的,可能根據(jù)納米材料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作為有機體內(nèi)的異物,納米材料的歸宿為從被吸收、分布、代謝到排泄/消除。眾所周知,納米材料表現(xiàn)出與其對應的常規(guī)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力學、化學、磁學、光學或電學特性),因此,可以合理的期望納米尺度材料會影響生物學行為,并且生物學行為會引發(fā)在細胞、亞細胞和生物分子層面(例如:基因和蛋白質(zhì))包括細胞攝取的各種不同反應。因此,與由常規(guī)材料引發(fā)的毒理學反應所不同的各種毒理學反應可能在接觸到納米材料后才會顯現(xiàn)。應該注意的是,不僅蛋白質(zhì)會以冕暈形式參與這個過程,而且脂質(zhì)也會參與這個過程。因此,毒物動力學研究應被視作針對含有納米材料的醫(yī)療器械開展的毒理學風險評估的一個部分。當接觸到生物環(huán)境的時候,納米材料會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的定量和定性水平取決于生理環(huán)境的性質(zhì)(例如,血液、血漿、細胞質(zhì)等)和納米材料的特性。同樣,當接觸到試驗介質(zhì)的時候,納米材料也會與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作用并且/或者也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干擾,這取決于其本身的性質(zhì)和所接觸的條件;跟相應的常規(guī)材料相比,它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因此,對于任何被設計用來對醫(yī)療器械進行生物學評價的試驗方法,對其進行專門的驗證是十分有必要的。試驗方法的選擇將取決于納米材料的特性。在納米材料的毒性試驗中,有幾個已知的風險因素應該避免。對納米材料的毒性和最終結(jié)局了解的還不多,所以一些未知的隱患還會在將來逐漸顯露出來。由于納米材料的毒性試驗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所以公開透明變得至關重要。潛在的生物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取決于分子的濃度或數(shù)量,而是取決于納米顆粒本身。在納米毒理學中,劑量反應關系的單位可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質(zhì)量單位,而可能是以納米顆粒的數(shù)量或者他們的總表面積來表示劑量。除了表征以外,還應該以文件的形式記錄下實驗條件的詳細情況。

2納米材料標準化工作

納米粉體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肝炎病素 乙型 微RNAs 預測

0引言

MicroRNA是一類21~23 nt長的非編碼單鏈小分子RNA,是由priRNA分子經(jīng)過剪切成為70~90個堿基大小、具有發(fā)卡結(jié)構(gòu)單鏈RNA的前體(premiRNA),再經(jīng)Dicer酶加工生成[1]. MicroRNA廣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迄今為止在人體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至少320種MicroRNA分子. MicroRNA通過與mRNA的3′非編碼區(qū)相互作用調(diào)控基因表達,在機體的生理及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一些病毒的基因組,如皰疹病毒、腺病毒、HIV,也能編碼MicroRNA[2]. HBV基因組能否編碼MicroRNA分子目前還不清楚. 本研究中,我們借助于預測軟件VMir,對HBV全基因組進行正反兩個方向的掃描,尋找HBV基因中編碼microRNA前體分子,對HBV編碼的microRNA分子進行初步預測,并通過Northern blot實驗對其進行初步鑒定.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預測軟件VMir由加利福尼亞大學Grundhoff AT教授惠贈. HBV全基因序列檢索自Genebank,序列號為NC_003977,adr型. HepG2和HepG2.2.15細胞均購自ATCC. HepG2細胞培養(yǎng)選用含100 mL/L胎牛血清(Hyclone)RPMI 1640培養(yǎng)液(Gibco). HepG2.2.15細胞選用含相同血清濃度的培養(yǎng)液,另外加入終濃度380 mg/L的G418 (Sigma). 上述兩種細胞均在37℃的含50 mL/L CO2孵箱中培養(yǎng). Trizol購自Invitrogen公司. Northen blot所用尼龍膜購自Ambion公司. [γ32P] ATP購自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

1.2方法

1.2.1預測軟件VMir工作原理VMir是由Grundhoff AT等[3-4]創(chuàng)建的一種病毒編碼MicroRNA前體分子預測方法. 工作原理為:病毒基因序列以500 nt為一個窗口,10 nt遞進掃描;RNAfold算法預測窗口內(nèi)的發(fā)卡結(jié)構(gòu);限定發(fā)卡結(jié)構(gòu)長度,按照以下規(guī)則評分:每個互補的堿基對獎勵2分;末端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超過17個堿基時,每超一個,減1分;對于對稱性隆起,減去堿基數(shù)×1(堿基數(shù)≤4)或堿基數(shù)×1.5(堿基數(shù)﹥4) ;對于非對稱性隆起,減去堿基數(shù)×2. 經(jīng)上述處理,每個發(fā)卡結(jié)構(gòu)得到一基數(shù),再乘以系數(shù)Ip得到最終分值. 再進一步限定分值及其窗口出現(xiàn)頻率(一般限定最低分值為115,窗口值即在不同窗口中出現(xiàn)的頻率為35,因在該條件下成功預測概率為98%[4]),最終得到病毒基因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 該方法已經(jīng)成功預測出KSHV(卡普西肉瘤相關病毒)、EBV(EB病毒)等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

1.2.2利用VMir預測HBV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將HBV全基因序列(NC_003977)導入VMir軟件,設定窗口大小為500 nt,遞進單位為10 nt,發(fā)卡結(jié)構(gòu)長度設為100 nt,對HBV基因組中能夠形成發(fā)卡結(jié)構(gòu)的序列進行初篩. 然后,設定以每個序列最低得分為115,其窗口值最低為35,得到HBV可能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

1.2.3預測前體分子的初步驗證我們選用Northern blot方法對經(jīng)VMir軟件篩選到的候選分子進行初步驗證. 所用探針序列為候選microRNA分子的反相互補序列,用T4多聚核苷酸激酶末端標記放射性標記γ32P. 以穩(wěn)定表達HBV的HepG2.2.15為研究對象,以HepG2細胞作為對照,按照試劑說明書,利用Trizol試劑提取總RNA. 取40 μg總RNA進行150 g/L TBE尿素凝膠電泳;再經(jīng)半干轉(zhuǎn)運至尼龍膜后,利用上述標記探針雜交、放射自顯影. 如果經(jīng)VMir預測到的候選分子是HBV基因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那么來自于HepG2.2.15細胞的總RNA與探針雜交后,應出現(xiàn)兩條特異性的條帶:分子量較大的一條為microRNA前體分子,較小的一條為成熟的microRNA分子. 因為microRNA前體分子在Dicer酶作用下產(chǎn)生成熟的microRNA分子,而剩余的核苷酸將迅速被降解,故一般只有兩條特異性條帶. 而來源于HepG2細胞的總RNA與探針雜交后則沒有特異性條帶產(chǎn)生.

2結(jié)果

2.1HBV基因組中microRNA前體分子預測將HBV基因序列導入VMir軟件后,設定窗口大小為500 nt,以10 nt為遞進單位,尋找HBV基因中的發(fā)卡結(jié)構(gòu)序列. 共查找到56個寡核苷酸分子,其中在正向序列中有25條(MD1~25),反向序列31條(MR1~31). 然后分別設定窗口值和最低分值為35和115,篩選出HBV最有可能編碼的microRNA分子前體序列,最終得到了三個候選分子,即MD6, MD17和MR31(表1). 上述3個序列經(jīng)RNAfold程序分析,得到二級結(jié)構(gòu)(圖1),表明這三條序列能形成典型的發(fā)卡樣結(jié)構(gòu). 總之,從這三條序列的評分、窗口值及其二級結(jié)構(gòu),都提示他們可能是HBV基因組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提示HBV同EBV, KSHV相似,也可能編制病毒來源的microRNA分子. 表1 HBV基因組中的候選

2.2microRNA前體分子的初步驗證為了進一步證實MD6,MD17和MR31三個候選分子是否為HBV基因組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 我們分別以MD6, MD17和MR31的反向互補的核苷酸序列,即TGGTAATAGAG GTAAAAAGGGACTCAAGATGTTGTACAGACTTGGCCCCCAATACCACATCATCCA,TCAA TGTCCATGCCCCAAAGCCACCCAAGGCACAGCTTGGAGGCTTGAACAGTAGGACATGAA CATGA和CCTCCTTTCCTCACATTCATTTACAGGAGGACATTATTAATAGATGTCAACAAT ATGTGGGCCCTCTGACAGTTAATGAAAAAAGGAGA作為探針,末端標記γ32P放射標記,分別HepG2細胞和穩(wěn)定表達HBV病毒顆粒HepG2.2.15細胞的總RNA為雜交模板進行Northern blot實驗. HepG2.2.15細胞總RNA只有與MD17互補的探針雜交后產(chǎn)生兩條特異性的條帶(圖1C),而與MD6(圖1A)和MR31(圖1B)互補的探針雜交則沒有特異性條帶產(chǎn)生. 因此,提示MD17(TCATGTTCATGTCCTACTGTTCAAGCCTCCAAGC TGTGCCTTGGGTGGCTTTGGGGCATGGACATTGA)可能為HBV基因編碼的miroRNA前體分子.

3討論

microRNAs是一類非編碼的小RNA分子,長度約為21~23 nt. 已經(jīng)被鑒定的microRNAs據(jù)推測大都是由具有發(fā)夾結(jié)構(gòu)、約70個堿基大小的單鏈RNA前體經(jīng)過Dicer酶加工后生成的,有5′端磷酸基和3′羥基,定位于RNA前體的3′端或者5′端. 自從第一個miRNA (lin4和let7)分子在線蟲中發(fā)現(xiàn)[5],迄今為止在包括人類、果蠅、植物等多種生物物種中鑒別出的microRNA數(shù)量已超過3500個[6]. microRNA通過與mRNA的3′非編碼區(qū)的相互作用,參與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在人類基因中至少有1/3受microRNAs調(diào)控,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7-8].

同其人類、果蠅、植物等多種生物物種一樣,許多類似于HBV的DNA病毒也能編碼病毒基因組來源microRNAs,如皰疹病毒家族的非洲淋巴細胞瘤病毒、卡波濟肉瘤相關皰疹病毒、人巨細胞病毒,多瘤病毒屬的肉瘤病毒40、鼠多瘤病毒,均能編碼病毒特異性的microRNAs分子;這些病毒編碼的microRNAs分子通過調(diào)控宿主細胞中或病毒本身特定基因的表達,使宿主細胞內(nèi)環(huán)境的有利于病毒的復制、傳播,有利于病毒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統(tǒng),最終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9-10].

鑒于病毒編碼的microRNAs在病毒生活周期中的重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推測,HBV作為一種常見的影響人類健康的致病病毒,也可能編碼自己的microRNAs分子. VMir是由Grundhoff AT等研發(fā)的一種用來預測病毒編碼microRNAs的軟件,他們已經(jīng)通過大量實驗證實該軟件可以有效地預測病毒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進而達到預測病毒編碼microRNA分子的目的. 我們借助該預測軟件,對HBV的基因進行掃描,以期得到HBV編碼的microRNA前體分子. 經(jīng)過篩選,最終我們得到了3條候選核苷酸序列,即MD6, MD17和MR31. 這3條寡核苷酸分子無論從其評分還是結(jié)構(gòu)都符合microRNA前體分子的條件. 然后,我們分別以MD6,MD17和MR31的反向互補序列為探針,與HepG2.2.15細胞的總RNA雜交,以HepG2細胞的總RNA為陰性對照,進行Northern Blot實驗. 結(jié)果提示,只有MD17特異性探針有兩條特異性條帶產(chǎn)生,因此提示MD17很有可能就是HBV編碼microRNAs的前體分子. 在后續(xù)的實驗中,我們將通過Northern blot, RNA酶保護實驗等手段來進一步驗證MD17分子,并在此基礎上找到其編碼的成熟microRNAs分子.

【參考文獻】

[1] Bartel DP. MicroRNAs: Genomics, biogenesis, mechanism, and function [J]. Cell, 2004,116(3):281-297. [2] Qi P, Han JX, Lu YQ, et al. VirusEncoded microRNAs: Future Therapeutic Targets [J]? Cell Mol Immunol, 2006,3(6):411-419.

[3] Sullivan CS, Grundhoff AT, Tevethia S, et al. SV40encoded microRNAs regulate viral gene expression and reduce susceptibility to cytotoxic T cells [J]. Nature, 2005,435(7042):682-686.

[4] Grundhoff AT, Sullivan CS, Ganem D. A combined computational and microarraybased approach identifies novel microRNAs encoded by human gammaherpesviruses [J]. RNA, 2006,12(5):733-750.

[5] Lau NC, Lim LP, Weinstein EG, et al. An abundant class of tiny RNAs with probable regulatory rol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Science, 2001,294(4):858-862.

[6] GriffithsJones S, Grocock RJ, van Dongen S, et al. miRBase: microRNA sequences, targets and gene nomenclature [J]. Nucleic Acids Res, 2006,34(1):140-144.

[7] Lewis BP, Burge CB, Bartel DP. Conserved seed pairing, often flanked by adenosines, indicates that thousands of human genes are microRNA targets [J]. Cell, 2005,120(1):15-20.

[8] Mack GS. MicroRNA gets down to business [J]. Nat Biotechnol, 2007,25 (6): 631-638.

納米粉體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川芎嗪; 尼莫地平; 雙載藥納米粒; 藥動學; 腦內(nèi)分布

Pharmacokinetics and brain distribution of NMD/TMPnanoparticles

HE Wenjie1, HONG Qian1, LIANG Jing1, HE Xiaowei2, ZHU Fengjia1*

(1.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0012, China;

2.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prepare nimodipine/tetramethylpyrazineloaded poly(D, Llactidecoglycolide) dualdrug nanoparticles (NMD/TMPNPs) and investigate pharmacokinetics and brain distribution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enhancing the drug effect of dualdrug nanoparticles. NMD/TMPNPs were prepared via W/O/W emulsion solvent evaporation.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drug loading of NMD/TMPNPs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 and drug release behavior in vitro was studied by dialysis method.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brain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SD mic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with NMD/TMPNPs in comparison with NMDsuspension, NMD/TMPsuspension and NMDNPs, (NMDNPs+TMP)suspen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drug loading of NMD were (79.71±0.73)%, (1.74±0.02)%, those of TMP were (40.26±1.51)% and (4.38±0.16)%. The nanoparticles showed the property of sustained release. On the basis of the major parameters for in vivo pharmacokinetic and brain distribution, t1/2β of NMDsuspension, NMD/TMPsuspension and NMDNPs, (NMDNPs+TMP)suspension, NMD/TMPNPs were (1.097±0.146), (1.055±0.06), (1.950±0.140), (1.860±0.096), (2.497±0.475) h, CL were (0.778±0.098), (1.133±0.111), (0.247±0.023), (0.497±0.040), (0.297±0.024) h?L-1, AUC0t in rat plasma were (514.218±60.383), (352.916±33.691), (1 618.429±240.198), (804.110±75.804), (1 349.058±215.497) μg?h?L-1, respectively, and AUC0t in brain were 0.301 9, 0.624 8, 1.068 6, 1.313 0, 1.046 5 mg?h?L-1,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in viv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 behavior of NMD were markedly prolonged by adding TMP or prepared dualdrug nanoparticles.

[Key words] nimodipine; tetramethylpyrazine; dualdrug nanoparticle; pharmacokinetics; brain distribution

doi:10.4268/cjcmm20162227

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為一類具有多藥耐藥逆轉(zhuǎn)(multidrug resistance,MDR)調(diào)節(jié)功能的吡嗪類生物堿,具有疏通血脈、促進血行、消散淤血的功效,臨床上多用于擴張腦血管、抑制血小管平滑肌痙攣等。文獻表明川芎嗪具有限制Pglycoprotein(Pgp)底物外排的作用[1],可通過抑制Pgp的ATP酶活性來抑制Pgp的功能[23]。尼莫地平(nimodipine,NMD)為一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腦血管疾病[4],但其作為Pgp的底物,易受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上Pgp外排作用影響,致使其腦內(nèi)濃度較低[5]。因此將TMP與NMD合用,有望提高NMD腦內(nèi)濃度,但NMD和TMP簡單合用,一方面由于TMP血漿清除率較高[6]且易被腦組織清除[7],限制了其抑制Pgp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短時間內(nèi)TMP濃度過高易導致腦內(nèi)NMD濃度過高,對正常細胞或組織產(chǎn)生毒性[8],故本試驗擬制備川芎嗪/尼莫地平雙載藥納米粒合用兩藥,并考察川芎嗪對尼莫地平體內(nèi)過程的影響。

1 材料

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 Labconco冷凍干燥機(美國Labconco公司);TGL16G高速臺式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VORTEX5型渦旋混合器(海門市其林貝爾儀器制造有限公司);減壓干燥器(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

聚乙二醇(聚乳酸羥基乙酸)(濟南岱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相對分子質(zhì)量18 000);尼莫地平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0027020002);尼莫地平原料藥(湖北恒碩藥業(yè)有限公司,純度98%,批號20130625);鹽酸川芎嗪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817201006);鹽酸川芎嗪原藥(南通飛宇生物有限公司,純度98%,批號FY17610610);甲醇(美國Honeywell Burdick&Jackson公司);肝素鈉(中國江蘇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0921);水合氯醛(上海強順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090401);生理鹽水(石家莊鵬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8122040);乙腈(天津市四友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批號30333203514);乙醚(中國杭州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00421);正己烷(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31023);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清潔級SD大鼠(220±10) g,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使用編號SCXK(浙20080036)。所有動物試驗均按照浙江大學動物飼養(yǎng)和使用指南進行。

2 方法與結(jié)果

2.1 尼莫地平/川芎嗪雙載藥納米粒的制備

2.1.1 雙載藥納米粒的制備方法 稱取1 mg NMD和40 mg mPEGPLGA溶于乙酸乙酯中構(gòu)成有機相,稱取5 mg TMP溶于水中構(gòu)成內(nèi)水相,稱取適量PVA溶于水中構(gòu)成外水相(調(diào)節(jié)pH為9.0),稱取適量PVA溶于水中構(gòu)成分散相。將內(nèi)水相加入到有機相中超聲獲得初乳,將初乳迅速加入至外水相中超聲獲得復乳,將復乳滴加到分散相中攪拌即得到NMD/TMPNPs。

2.1.2 雙載藥納米粒的質(zhì)量評價 經(jīng)2.1.1工藝制備的NMD/TMPNPs外觀呈類圓形,表面光滑,粒徑?。?76 nm左右),粒徑分布窄(PDI

2.1.3 雙載藥納米粒的體外釋放考察 本試驗采取透析法考察其體外釋放特性。NMD/TMPNPs體外釋放過程中NMD和TMP均符合Weibull方程,分別為Q=0.504t-1.898 4(R2=0.987 6)和Q=0.513 5t-1.608 9(R2=0.988 4)。其體外釋放曲線見圖1。

2.2 體內(nèi)尼莫地平的含量測定

2.2.1 色譜條件 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甲醇水(62∶38),流速1.0 mL?min-1;柱溫30 ℃;檢測波長238nm;進樣體積20 μL。

2.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適量NMD,TMP于10 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得NMD/TMP對照品溶液。

2.2.3 血漿樣品處理方法 精密移取血漿樣品200 μL置2 mL具塞離心管中,加入乙腈800 μL,渦旋混合3 min,1萬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40 ℃用氮氣流吹干,殘渣用200 μL甲醇溶解,充分渦旋振蕩后1萬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20 μL進樣分析。

2.2.4 腦組織樣品處理方法 將腦組織按1∶4加入生理鹽水,高速勻漿器8 000 r?min-1勻漿10 min,取勻漿100 μL于2 mL離心管中,加入乙醚正己烷(1∶1)1.5 mL,渦旋5 min,超聲10 min后,5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2 mL離心管中用氮氣流吹干,殘渣用200 μL甲醇溶解,充分渦旋后1萬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液20 μL進樣分析。

2.2.5 血漿內(nèi)NMD含量測定方法 標準曲線:精密稱取減壓干燥至恒重的NMD對照品適量,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配成質(zhì)量濃度為1 427 mg?L-1的對照品溶液,臨用前稀釋至系列濃度。精密吸取空白血漿1 mL 7份,分別加入系列濃度的對照品溶液20 μL,渦旋混合,得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0.356 7,0.713 5,1.783 7,3.567 5,7.135 0,17.837,35.675,71.350,142.70 mg?L-1的NMD系列血漿對照溶液,按2.2.3項下方法處理后進樣測定,以峰面積(A)對血漿中NMD的濃度(C)進行線性回歸,建立標準曲線方程。計算得血漿中NMD的標準曲線方程為A=73.823C-23.23(r=0.999 3),表明NMD血漿質(zhì)量濃度在0.356 7~142.70 mg?L-1線性關系關系良好。

精密度:取低、中、高3個濃度供試品溶液進樣測定,分別在日內(nèi)測定5次,連續(xù)測定5 d(每天1次),計算日內(nèi)和日間精密度。其日內(nèi)精密度分別為4.7%,2.4%,2.9%,日間精密度分別為3.7%,2.9%,2.8%。

提取回收率:精密量取含NMD低、中、高3個濃度的NMD/TMP溶液,加入200 μL空白血漿中,渦旋2 min,混勻,配成質(zhì)量濃度為50.00,100.00,200.00 μg?L-1的血漿樣品,按2.2.3項下方法處理后進樣分析;另配制含NMD低、中、高3個相同濃度的NMD/TMP對照品溶液,不加空白血漿,直接揮干進樣測定,計算血漿樣品經(jīng)處理后的峰面積與對照溶液峰面積的比值,每個濃度平行測定3次。其提取回收率為(69.33±5.24)%,(72.88±6.99)%,(72.53±2.03)%。

2.2.6 腦組織內(nèi)NMD含量測定方法 腦組織標準曲線:精密稱取減壓干燥至恒重的NMD對照品適量,置于10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配成質(zhì)量濃度為15.00 mg?L-1的對照品溶液,臨用前稀釋至系列濃度。精密吸取空白組織勻漿100 μL 8份,分別加入系列濃度的對照品溶液20 μL,渦旋混合,得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0.01,0.03,0.06,0.15,0.60,1.50,3.00,6.00 mg?L-1的NMD系列組織勻漿對照溶液,按2.2.4項下方法處理后進樣測定,以峰面積(A)對組織中NMD的濃度(C)進行線性回歸,建立標準曲線方程。計算得組織勻漿中NMD的標準曲線方程為A=110.32C+4.351 2(r=0.999 8),表明NMD組織勻漿質(zhì)量濃度在0.01~6.00 mg?L-1線性關系良好。

精密度考察:取低、中、高3個濃度供試品溶液進樣測定,分別在日內(nèi)測定5次,連續(xù)測定5 d(每天1次),計算日內(nèi)和日間精密度。其日內(nèi)精密度分別為6.9%,4.2%,4.0%,日間精密度分別為4.0%,3.2%,3.1%。

提取回收率考察:精密量取含NMD低、中、高3個濃度的NMD/TMP溶液,加入200 μL空白腦組織中,渦旋2 min,混勻,配成質(zhì)量濃度為0.01,0.15,1.50 mg?L-1的血漿樣品,按2.2.4項下方法處理后進樣分析;另配制含NMD低、中、高3個相同濃度的NMD/TMP對照品溶液,不加空白血漿,直接揮干進樣測定,計算血漿樣品經(jīng)處理后的峰面積與對照溶液峰面積的比值,每個濃度平行測定3次。其提取回收率為(72.38±6.04)%,(76.97±4.54)%,(78.26±2.66)%。

2.3 體內(nèi)藥動學研究

稱取適量NMD和NMD/TMP原藥粉末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乙醇超聲溶解,用0.9%生理鹽水稀釋至刻度,得NMD混懸液和NMD/TMP混懸液。稱取適量NMDNPs和NMD/TMPNPs凍干粉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0.9%生理鹽水超聲溶解并稀釋至刻度,得NMDNPs和NMD/TMPNPs混懸液。稱取適量NMDNPs和TMP原藥粉末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0.9%生理鹽水超聲溶解并稀釋至刻度,得(NMDNPs+TMP)混懸液。

取健康SD大鼠30只,禁食12 h,自由飲水,隨機分為5組,每組6只。按NMD 2 mg?kg-1單劑量尾靜脈注射分別給予NMD混懸液、NMD/TMP混懸液、NMDNPs混懸液、NMD/TMPNPs混懸液和(NMDNPs+TMP)混懸液,給藥后分別于5,15,30,60,120,240,360,480,600,720 min經(jīng)股動脈取血0.5 mL,置肝素鈉預處理的2 mL具塞離心管中, 6 000 r?min-1離心5 min,分離血漿后,置-80 ℃低溫冰箱保存待測。每次取血后立即用注射器給予等量的0.9%生理鹽水。

大鼠尾靜脈注射NMD混懸液、NMD/TMP混懸液、NMDNPs混懸液、NMD/TMPNPs混懸液和(NMDNPs+TMP)混懸液后,平均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見圖2。數(shù)據(jù)經(jīng)擬合后符合開放式二室模型,所得主要藥動學參數(shù)見表1,并對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4 腦組織分布研究

稱取適量NMD原料藥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乙醇超聲溶解后,加入0.9%生理鹽水稀釋至刻度,得NMD混懸液。稱取適量NMD原料藥和TMP原料藥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乙醇超聲溶解后,加入0.9%生理鹽水稀釋至刻度,得NMD/TMP混懸液。稱取適量NMDNPs和NMD/TMPNPs凍干粉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0.9%生理鹽水超聲溶解并稀釋至刻度,分別得NMDNPs混懸液和NMD/TMPNPs混懸液。稱取適量NMDNPs凍干粉和TMP原料藥溶于10 mL量瓶中,用適量0.9%生理鹽水超聲溶解并稀釋至刻度,得(NMDNPs+TMP)混懸液。

取健康SD大鼠60只,禁食12 h,自由飲水,隨機分為5組,每組12只,按NMD 2 mg?kg-1單劑量尾靜脈注射分別給予NMD混懸液、NMD/TMP混懸液、NMDNPs,NMD/TMPNPs和(NMD/TMPNPs+TMP),給藥后分別于0.25,2,4,6 h(每個時間點平行3只大鼠)頸椎脫臼處死,迅速取出腦組織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濾紙吸干,置-80 ℃低溫冰箱保存待測。

大鼠尾靜脈注射NMD混懸液,NMD/TMP混懸液,NMDNPs,NMD/TMPNPs和(NMDNPs+TMP)后,按上述方法操作,并按2.2.6項下方法處理樣品后進樣分析。結(jié)果見圖3,NMD混懸液,NMD/TMP混懸液,NMDNPs,NMD/TMPNPs和(NMDNPs+TMP)中腦內(nèi)AUC0t分別為0.301 9,0.624 8,1.068 6,1.313 0,1.046 5 mg?h?L-1。

由圖3可知,給藥0.25 h時,NMD/TMPNPs組在腦內(nèi)藥物濃度達到最大值(0.713 2±0.070 3) mg?L-1;給藥4 h時,(NMDNPs+TMP)組在腦內(nèi)藥物濃度達到最大值(0.343 4±0.148 2) mg?L-1;給藥6 h時,NMDNPs組在腦內(nèi)藥物濃度達到最大值(0.345 2±0.025 9)mg?L-1;給藥4 h時,在試驗條件下NMD組和NMD/TMP組在腦內(nèi)均未檢測到藥物。

3 討論

藥動學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單用NMD組相比,兩藥聯(lián)用組t1/2α顯著降低(P

組織分布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單藥組比較,雙藥組入腦速度均更快,AUC0t均顯著提高(P

[參考文獻]

[1] Wang X B, Wang S S, Zhang Q F, et al. Inhibition of tetramethylpyrazine on Pgp, MRP2, MRP3 and MRP5 in multidrug resistant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J]. Oncol Rep, 2010, 23(1):211.

[2] Jun S C, Jin P B. Enhanced nimodipine bioavailability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nimodipine with morin, a flavonoid, in rabbits[J]. Arch Pharm Res, 2006, 29(4): 333.

[3] Yinxu Z, Xiaomei L, Teng Z, et al. Tetramethylpyrazine reverses muldtidrug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through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Pglycoprotein[J]. Med Oncol, 2012, 29: 534.

[4] Wolfgang M, Gertrud A, Jochen K. Nimodipine, potential for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the elderly[J]. Clin Pharm, 1995, 6(3):229.

[5] Zhang L, Liu X D, Xie L, et al. Pglycoprotein restricted transport of nimodipine across bloodbrain barrier[J]. Acta Pharm Sin, 2003, 24(9):903.

[6] Tang Z, Wang Q, Xu H, et al. Microdialysis sampling for investigating of tetramethylpyrazing following transdermal and intrapertioneal administration[J]. Eur J Pharm Sci, 2013,50: 454.

[7] Wu K, Wang Z Z, Xu H, et al. Pharmacokinetics brain distribution release and bloodbrain barrier transport of shunaoxin pills[J]. J Ethnopharmacol, 2014, 151: 1133.

[8] Vinay K V, Rojarani K, Madhusudana K, et al. Increased brain uptake of docetaxel and ketoconazole loaded folategraft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J]. Nanomed, 2013, 9(1):111.

[9] Su J Y, Chen J P, Li L, et al. Preparation of natural borneol/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and its effect on the absorption of tetramethylyrazine phosphate in mouse[J]. Chem Pharm Bull, 2012, 60(6):736.

[10] Ren J G, Zou M J, Gao P, et al. Tissue distribution of borneolmodified ganciclovir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in mice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3,83(2):141.

納米粉體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糖尿病早期腎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0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631-02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M)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癥之一,在西方國家糖尿病腎病已成為ESRD的主要原因[1]。近幾年我國的發(fā)病率亦呈上升趨勢,已經(jīng)成為終末期腎?。‥SRD)的首要原因。在腎病早期進行干預治療能阻止ESRD的發(fā)生。通過依那普利聯(lián)合替米沙坦治療對UAER等指標的改善,分析依那普利聯(lián)合替米沙坦治療早期DN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合并糖尿病早期腎病的2型糖尿病105例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或門診長期隨訪的2型DM患者,其中男53例,女52例,年齡41-66,均齡48歲,病程4-17年?;颊呔蟇HO制定的2型DM診斷標準。依據(jù)該標準,早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為30-200ug/min;近期血糖控制為空腹血糖

1.2 方法 各組均采用原有的糖尿病治療方案不變,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使空腹血糖維持在3.8-7.1mmol/L。隨機分為3組各35人,分別為依那普利組、替米沙坦組及聯(lián)合治療組(依那普利聯(lián)合替米沙坦)。依那普利組給予依那普利10mg/d治療;替米沙坦組給予替米沙坦80mg/d治療;聯(lián)合治療組給予依那普利10mg/d和替米沙坦80mg/d治療,用藥時間都在早餐前30min用藥。治療時間為14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3組MAP、FBG、UAER、BUN、SCR水平。各組間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綜合治療方法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指標用(χ±s)表示,各組治療前后及組間對照用t檢驗,P

2 結(jié) 果

依那普利組和替米沙坦組MAP、UAER比治療前降低(P

3 討 論

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導致的腎小球硬化,是引起ESRD并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因高血糖環(huán)境下微血管病變所致,RAAS的異常激活在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血管緊張素Ⅱ(AngⅡ)。RAAS可引起血壓升高,腎小球內(nèi)壓力增高,以致于蛋白尿及腎臟硬化、纖維化、且促使炎癥介質(zhì)和纖維化介質(zhì)的釋放,加速腎臟病變速度[2]。研究表明AngⅡ?qū)δI小球細胞轉(zhuǎn)型、小管細胞增生、尿蛋白的排出方面的作用,可能通過AT2R而發(fā)揮功效,因此AT1RA也不能完全阻止AngⅡ的作用,故此類藥物聯(lián)合應用具有很好的效應。本研究表明在依那普利、替米沙坦和聯(lián)合治療組3組間治療前后FBG、BUN、SCR均無顯著性差異,而3組MAP治療后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聯(lián)合治療組與依那普利、替米沙坦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3組UAER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且聯(lián)合治療組UAER下降幅度明顯大于依那普利和替米沙坦組,這說明聯(lián)合治療具有降低血壓和減少UAER的作用。這一結(jié)果說明依那普利聯(lián)合替米沙坦治療2型糖尿病早期腎病比單一用藥更能有效減少UAER,延緩2型糖尿病早期腎病的發(fā)展,起到對腎功能的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