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jié)起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清明本是我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一般每年的4月4日至6月的某一天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古人為紀念故去親人而確定的節(jié)日,習俗頗多,有的習俗還延續(xù)至今,例如,江浙一帶在清明節(jié)時期,有一項風俗就是食用清明果。因為主要原料野艾在清明時節(jié)長勢最旺,也最易采得,因此得名,清明果是以艾草煮爛搗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成可口餡料的節(jié)日食品,歷史悠久且深受歡迎。
一、清明節(jié)的起源
清明節(jié)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jié)日,別稱為寒食節(jié),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在這一天,人們不能燒火做飯,吃熱食,而要吃冷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大部分地區(qū)寒食節(jié)逐漸與清明節(jié)合而為一,斷火的習俗也消失了,但寒食節(jié)的一些飲食習俗卻保留了下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節(jié)的來歷,在我國古代,主要有兩個傳說:關于寒食來歷的第一種也是最普遍的說法,是把寒食節(jié)與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介子推聯(lián)系在一起,說寒食節(jié)是為紀念介子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jié)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誰料,介子推對封官加爵的事情根本不屑一顧,三番拒絕相見,后來,晉文公只得親自去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為了躲避晉文公逃到現(xiàn)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的綿山,晉文公搜尋無果,怒火中燒,聽信讒言,決定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見駕,可是后果卻不如人所愿,在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后,介子推仍沒有出來,被火燒死。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大聲痛哭。后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寫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大功臣,將介子推及他的母親埋在他藏身的柳樹下,并把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也就是后來的清明節(jié),昭告天下,這一天,天下都應該禁忌煙火,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以及其精神,自我反省,并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枝做了一雙木屐,用以懷念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上介山(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對介子推進行祭拜,發(fā)現(xiàn)那顆藏身的被燒死的大柳樹,死而復生,便將其成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關于這一傳說,古書代蔡邕的《琴操》,《鄴中記》、《后漢書?周舉傳》均有記載。
第二種說法認為寒食節(jié)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寒食是仲春之末,正是大火星將出之時,因此要小心火種以免引起火災,而改火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習俗,它出于燧人氏鉆燧取火的傳說,至遲在周時形成制度。綜合這些情況,一些學者認為季春改火的時間可能就是寒食節(jié)。后來,改火成了清明寒食的重要習俗。此傳說在《荊楚歲時記》、《周禮?夏官?司燧》、《管子?禁藏》、《管子?輕重》均有相關記載。相對于上一種傳說,本文主要相信這一種傳說,認為清明節(jié)時由于古代先人滅火、取火以及對火的祭祀崇拜而來這種說法較之更為科學。
二、清明節(jié)的風俗
清明節(jié)主要是用來紀念故去的親人,其主要風俗頗多,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已經(jīng)成為一習慣和傳統(tǒng),主要的風俗有上墳掃墓、在墳山植樹、插柳、踏青、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風俗、蹴鞠、馬球、淘井等,有的風俗還沿襲至今,甚至還廣泛流傳著。每逢清明,人們都會進行清明節(jié)的各種活動,在親人墓前或是烈士陵園祭掃,以寄托對家人的哀思,同時還緬懷先烈們的業(yè)績。同時由于清明節(jié)前后是踏青的好時光,不少人家便會借著掃墓之余,一家人在鄉(xiāng)間小路上游玩一番,到大自然間欣賞領略生機昂揚的春景,還可以接游玩之際舒緩心情。
三、什么是清明果
清明果俗稱清明團子,也叫青青果,形狀像餃子,清明果的皮是用一種叫艾草的植物做成的,在清明前,家中女子便會在田野中采摘艾葉,待采摘完畢后,便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清明果的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后包入豆沙餡,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上鍋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深受江浙地區(qū)的人們的喜愛。
四、清明果的來源
在浙江地區(qū),清明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便會做好花樣各式的清明果,將做好的清明果帶往本家祖墳上祭奠,祭祀完畢后,小孩子總會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從清明果的記載上看,其起源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同時也說明其實青團最早應該是寒食節(jié)的冷食食品,是寒食節(jié)的食俗。關于清明果的起源,很多學者認為跟青鳥的誕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清明果才是青色的,但本文認為這種說法略顯牽強,如果是因為青鳥誕生,青鳥的顏色是青色的,所以清明果的顏色才為青色,那也可以說是因為清明節(jié)氣之始,萬物開始從寒冬中復蘇、生長,周圍一片綠色的生機之感,所以古人取材極有可能也是最為普通、且能被用來食用的青色植物,而艾草、鼠曲草等清明果的原料加其他青色植物而言,藥用價值比較高,因此,人們才選它們作為清明果的原料。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土人采莖葉(鼠曲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這一句可知,鼠曲草等原料有很大的醫(yī)用價值,在古代常用于食療,特別是在江浙地區(qū),由于空氣比較濕潤,蟲獸活動頻繁,生活條件比較刻苦,人們經(jīng)常容易生病,特別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遷徙者。對于這種由于濕熱氣候引發(fā)的病癥,對于古代醫(yī)學不發(fā)達的人們來說,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些有些許醫(yī)藥成效的藥草,艾草就是這些藥草之一,可以幫助人們除濕,主治心腹冷痛,泄瀉轉(zhuǎn)筋,久痢,吐衄,下血、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所以人們便將其與吃食和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增加所吃食物的美味度,對常見溫熱疾病也有較大的幫助。鑒于古代有艾葉去屑的思想和觀念,將艾葉加入食料中,是因為人們認為艾葉能去除他們周圍的一些不好的鬼怪之類的東西的這一觀點,也有其有待考證的一面??偠灾P于艾葉清明果,它是一種由唐以后發(fā)展而來的寒食節(jié)的食俗,最初將艾葉用于吃食中,是為了治病,將其作為食療,同時也有辟邪的功效。(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浦鎮(zhèn)綜合文化站)
參考文獻
[1] 江玉祥.清明節(jié)的來歷及文化意義.(j).2010.3
[2] 宋立.清明節(jié)的民俗變遷及其社會功能.(j).2012.4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jié),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xiàn)在已失傳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說起。寒食節(jié),又稱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冷節(jié)。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節(jié)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jié)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nèi)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ji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jié)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lián)系,成了寒食節(jié),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jié)中了。
寒食節(jié)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
由于清明節(jié)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jié)便由一個單純的農(nóng)業(yè)節(jié)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jié)日了,寒食節(jié)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jié)中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fā)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guī)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一日。大唐時當之無愧的假日“黃金周”,一連放假七天的是寒食與清明。國畫中國寶級的第一長卷《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這一時日的民間百態(tài)。而提到“十年修得同船渡”的美麗傳說,撮合祭祖歸來的許仙與白娘子同舟而行的那場曠世奇緣的春雨,也飄落在清明這一天。
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后慢慢地融為一體,并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lián)系起來,認為清明節(jié)俗體現(xiàn)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部分與西方感恩節(jié)有異曲同工之處。對祖先與先烈的追悼與祭祀是傳統(tǒng)社會民眾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后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清明節(ji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關鍵詞:青春期 生命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教師應結合青春期少年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以及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深挖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同時歸納生命教育主題。
(1)確立“珍愛”生命元素主題
教育應把“珍愛生命”這一主題放在首要位置上,因為青少年在情感方面比較脆弱,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由于種種原因個別學生還會做出無視生命的行為,所以在教學中要深挖生命元素的主題,讓學生了解生命是美好的,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健康、樂觀、堅強的人生。有人問莫懷戚:“你那個《散步》,是寫尊老?還是愛幼?或者既尊老又愛幼?”他認真的回答:“看起來當然是既尊老又愛幼,其實我骨子里想寫生命?!北磉_了人們感同身受的對至親的愛,也是對生命逐漸走向衰老以至衰亡的思考。生命的訊息無處不在,我們要孩子們學會用心去體會。
(2)確立“尊重弱小”生命元素主題
如課文《老王》,作者筆下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樸的好人。而作者說她“愧怍”,也體現(xiàn)了楊絳的好心腸,以及人人平等的觀念。也呼吁關懷不幸者。字里行間滲透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應該互相關愛等觀念,同時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社會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來關心不幸者。還有余秋雨的《信客》同樣如此,文章通過敘說兩個信客的不同際遇及信客這個職業(yè)在民間的最終消亡,著重刻畫了一個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贊揚了信客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質(zhì)。
青春期少年身心發(fā)育正處于巨變期,他們情緒變化大,大多數(shù)孩子的控制能力都比較差,特別是受到家庭暴力、社會暴力、影視文學暴力影響的青少年,情緒壓抑,性格暴躁,壓抑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因而教師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情懷,培養(yǎng)他們同情弱小、彼此尊重的情思。以下是我在這方面做的一個嘗試,給一個近乎自閉的學生的一封信,也許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改變都是一種進步和收獲。
親愛的學生朋友阿靜:
你好!
從我們開始接觸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兩年多的時間了,然而我們的交往卻是少之又少,你的無聲讓我痛心,當無聲成為你永遠的代言的時候,你的問題曾讓我魂牽夢縈,用這個詞我想一點都沒有過分,如何與你溝通真的已成了我的一塊心病。你從來都沒有給老師和同學們帶來過麻煩,增添過煩惱。當我在學期末做班級工作總結的時候,調(diào)查中的一項你認為誰是最遵守紀律的學生,你竟然獲得全票。我代表全體給你獎勵,然而這樣的獎勵并不能讓我高興。
每當體育課一個孤獨的身影在角落里走來走去的時候,我難過卻也很無助地望著你。我希望你能走進我,讓我走進你。然每一次的交流都是無功而返,大多被你的無聲而拒絕,你也有回答的時候,可你的聲音小到這個世界中只有你自己能聽得到。我使勁且近乎爬到你的耳邊依然沒有聽到任何聲息,看到你的嘴唇在動,卻不知道你在表達什么你知道老師有多么著急嗎?我甚至想學習唇語來與你交流了呀!
你留意了嗎?因為這個班級有你的存在,我在課堂中的小組討論總是比在別的班級上課的時候無形的增多,我是想讓你在小組討論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感受到歡樂,得到在你自己的世界里永遠無法得到的新鮮與活力呀!
你注意到了嗎?你的同桌一個活躍的男孩子,他總會有意無意去問你一些問題,或者同桌檢查基礎知識,他盡量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當然檢查學習是一個首要目的??筛匾氖俏蚁胱屇阒罍贤ㄅc互動的重要。另外在你的生命中本該有異性的身影和對你而言陌生的呼吸啊。這對于你的成長你知道有多么重要嗎?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你的身邊多了一個女孩子,你從此并不是形單影只了,有她的陪伴你也不再孤獨了,我會偶爾看到你們會心的說笑。你的笑容很美,你知道嗎?僵硬的面容并不是你的專利,那對于豆蔻年華的女孩子而言無疑是最殘酷的表達。你一定相信她,相信老師的真誠,盡管你們的友誼不是自然天成,可是你要知道獲得你人生的第一份友誼對你是多么重要,請務必要珍惜呀,而從此我也希望你打開心靈的大門,迎納開始陌生后來一樣美好的每一分真摯的情感。同時我想要告訴你的是,老師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只有了解你,才能走進你??!你理解嗎? 從你的父母那里知道你其實有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姐姐,你喜歡她敬佩她,我不知道這是否已成為你成長過程中一面無法逾越的高高的墻呢?你是否覺得,無論你如何跳躍你都無法摘到父母心目中的那個理想桃子,于是你選擇了逃避是嗎?可是你知道,人是有千差萬別的呀,你的乖巧懂事就是你最大的優(yōu)點最大的魅力所在。當然人是應該有目標的,你只要竭盡所能向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努力就是最積極的行動了,人生也將無悔與問心無愧了。
你知道在這兩年中你給予老師最大的驚喜是什么嗎?你大概忘記了吧,一次老師檢查古文翻譯從后排開始,一人一句,本來按照以往的慣例是在等待沒有結果的時候你的旁邊的同學會主動把你未回答的問題回答完畢。然那一次,我竟然看到你站起身來,在大家的屏息凝視中你的回答近乎完美,室內(nèi)的空氣幾乎凝滯,我們不敢呼吸生怕漏掉從你嘴里吐出的一字一句。我應該讓同學給你一次最熱烈的掌聲,可我沒有那樣做,我想讓你的突出表現(xiàn)成為自然表現(xiàn),因為這本該自然??墒俏乙廊豢吹搅送瑢W們期待的目光、驚訝的目光、欣慰的目光。而我呢,則是一陣狂喜,我盡量按捺自己并且不漏聲色。大家的表現(xiàn)是那樣默契,配合的是如此天衣無縫。
親愛的朋友,走過的每一個日子,請你好好收藏。如果你感受到大家的無聲關愛,請你亮出你最燦爛的笑顏,我想看看你發(fā)怒時是什么樣子。沒關系,不高興的時候老師就是你忠實的傾訴對象。
在未來的時日里,我希望你在陽光下歡笑,感受春花,蟲鳴,葉落,雪飄。讓你的人生四季充滿希冀與芳香!如果你同意就在暗地里悄悄的與老師拉拉勾,好嗎?把我的溫暖帶給你,同時把你的改變與走出自我的行動帶給我吧!
教師要善于在作文中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微微的心理變化,及時化解學生的心傷,啟迪對生命的思考。這是一個有自閉癥傾向的孩子,幾乎不說話,心理已經(jīng)處于不健康邊緣,但她就是愛學語文,作文也寫的不錯,就是這樣一個天天陪伴在孩子們身邊的同伴,卻很少有人關注到她,我通過自己的文章,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讓他們知道這是我們對生命最傾心的尊重和熱愛。
(3)確立“感恩”生命元素主題
青春期少年的人生觀、是非觀已初步形成,但也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感恩,做到善良博大。這一主題可以貫穿在課堂教學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同時也可以以寫作的形式延伸到生活中。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母親離開后,深深的感念母親曾經(jīng)給予自己的偉大的母愛,而“好好活”是對母親對好的感恩和回報,教學中課外延伸朗讀片段“我放下書想,這么大一座園子,要是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個時候借題發(fā)揮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孩子們在平時身體力行,把孝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學會感恩。
(4)確立“博大”生命元素主題
一個人要登上成功之巔,除了種種努力之外,還要有博大的胸懷。試想一下,一個斤斤計較的人,把精力集中在一些針尖般的瑣事上,又怎能干出大事來呢?相反,一個胸襟寬廣的人,是不會計較個人得失的。即使是環(huán)境給你一個不公正的待遇,也應該以大業(yè)為重,胸懷大志,放眼未來。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更應該具有博大的胸懷。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挫折而畏縮不前,也不會因他人的誤解而自暴自棄。我們應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態(tài)度自居,做一大寫的“人”、一個胸懷坦蕩的人。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這一方面的生命教育元素?!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婚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還有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世情懷,都可讓學生的思想深刻,境界升華,人生寬廣。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還要求教師要首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養(yǎng),心靈間才會有碰撞,才可以擦出火花。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過程,成為師生互動、共創(chuàng)分享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感悟生命、升華生命的價值,以廣闊的心境、博大的胸懷去應對人生的風雨飄搖。
參考文獻:
1.張希華.創(chuàng)建一方心靈的凈土――淺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信息.2009年第四期.
2、清明節(jié)的起源,與24節(jié)氣清明節(jié)氣有關。
3、清明節(jié)的習俗有戴柳、植樹、蕩秋千、放風箏。
4、清明節(jié)的文化意蘊即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思念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
此次研討會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有:
一、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jié)
張豈之教授在發(fā)言中談到今年黃帝陵祭陵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確立為“清明?民族感恩”,是與目前的現(xiàn)實相關聯(lián)的,認為“只有從民族的先輩們和民族歷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對先輩們抱著感恩的情懷,且使之轉(zhuǎn)化成對歷史和文明進步的禮贊,才能夠?qū)崿F(xiàn)和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以民為鏡”到“以人為本”》)。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教授認為,“就清明節(jié)而言,感念先祖之恩應當是它要突出的主題,清明節(jié)文化的精義在于感恩”。同時又說:“人們舉行祭祀時,求福的想法多于感恩的意愿,只想著從神那里得到護佑和幫助。這無可厚非,但不夠理想。我們應當將其顛倒過來,把感恩放在第一位,這樣會提升祭祀的層次?!?《感恩――清明節(jié)的主題》)其他一些學者在討論中也多次指出,今年會議的主題確立為“清明?民族感恩”具有重要的意義,清明節(jié)是一個追思和感恩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就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jié)。把清明節(jié)看成是中國民族的感恩節(jié),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認識上的一個創(chuàng)新。
二、對清明節(jié)生命理念的禮贊
把清明節(jié)看成是中國的感恩節(jié),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清明節(jié)蘊含了對生命的重視;這不僅體現(xiàn)為具體的、物質(zhì)性的“生命”,同時還體現(xiàn)為抽象的、精神性的“生命”。把清明節(jié)看成是感恩節(jié),就在于對傳承生命的祖先表達感恩的情懷。
對于清明節(jié)所體現(xiàn)的生命理念,學者多有闡發(fā)。西北政法大學趙馥潔教授認為,“清明節(jié)的節(jié)俗內(nèi)容繁多,而貫通于其中的核心價值意蘊乃是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愛和關懷”,“清明節(jié)是禮贊生命的節(jié)日”,這具體表現(xiàn)為“天人合一的生命感通意識”、“寒食禁火的生命關懷意識”、“掃墓祭祖的生命承傳意識”、“踏青春游的生命歡樂意識”和“插柳植樹的生命培育意識”(《生命的禮贊――清明文化的價值意蘊》)。西北大學劉寶才教授則指出,清明節(jié)習俗有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這就是它特有的掃墓、踏青以及多種體育娛樂等節(jié)俗所蘊含的生命意識,清明節(jié)民俗文化的生命意識指“生命整體意識與和諧生存意識”、“生命可貴意識與生命擔當意識”、“追求生命價值永恒的意識”(《清明節(jié)民俗的生命意識》)。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武占江教授則認為,“清明節(jié)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個由鬼神巫術逐漸人文化的過程。從整個歷史來看,清明節(jié)表現(xiàn)出了對民族生命三維――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深重禮敬,顯示了中國文化中蓬勃的生命活力?!?《生命的三維:清明的文化意義》)西北大學李浩教授則把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歸結為“悲歡交融”,指出清明節(jié)有悲傷與歡樂兩條情調(diào)相反的線索,“祭祖掃墓之‘悲’是節(jié)日的主題,踏青游春之‘歡’則是節(jié)日的重要特質(zhì),二者看似矛盾地統(tǒng)一在了清明節(jié)當中”(《三元歸一,悲歡交融――唐詩所見清明節(jié)俗的文化意涵》)。對清明節(jié)生命理念的討論,是本次研討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三、清明節(jié)的精神價值
清明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的感恩節(jié),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這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眾多學者都從清明祭祖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激勵后人人手論證。香港浸會大學吳清輝教授認為,“了解清明祭祖習俗中感恩文化,以及這種文化所蘊含的積極意義,可以把一個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意義提升到維系社會以致團結民族的層面上去”(《感恩文化與中華民族復興》)。陜西師范大學朱士光教授則通過對云南騰沖縣寸氏家族祭祀活動的考察,指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之清明祭祖活動中,始終貫串著既重感恩先輩,更重激勵后人的文脈。其作用,不僅在奉先思孝,更在于促使子孫后世能光前裕后,既為家族添光彩,也為民族作貢獻”(《清明祭祖:既重感恩先輩,更重激勵后人》)。
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葛承雍總編則把清明民族感恩與文化遺產(chǎn)傳承聯(lián)系起來,認為感恩文化是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核心,也是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前提、保障(《清明民族感恩與文化遺產(chǎn)傳承》)。臺灣東吳大學劉源俊教授則從清明節(jié)的“清明”二字人手,認為其為“清潔明凈”之意,從而追求學問、政治上的“清明”,具體從“‘科學’之要義在達清明之理”、“‘民主’之要義在臻清明之治”、“清明之道賴教育”三方面進行探討(《達清明之理臻清明之治》)??梢姡迕鞴?jié)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無處不在,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清明感恩文化的內(nèi)涵、來源、特點
感恩文化是人們在對家族祖先、民族共同祖先的祭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先祖的豐功偉績的追憶,人們緬懷他們,就是感謝他們,感謝他們對本家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貢獻。人們之所以對祖先感恩,這與敬畏有關。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敬畏”的幾種表現(xiàn),認為“敬畏”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報恩情懷,敬畏就是感恩的核心價值觀(《敬畏與感恩》)。
感恩文化有眾多的表現(xiàn),清明感恩文化,即清明祭祖是感恩文化的核心,清明祭祖是從民族感恩上說的。對清明感恩文化起源的考察,首先就要考察感恩文化的起源,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陜西歷史博物館楊東晨研究員認為感恩文化的起源與祭祀文化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祭祀文化起源于原始宗教,形成于三皇時期,在五帝時期則有較大發(fā)展,感恩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與祭祀文化是同步的(《隆重祭祀祖先,振奮民族精神――論祭祀文化形成與清明祭祖的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劉學智教授則指出清明感恩文化是伴隨清明節(jié)的形成而出現(xiàn)的,清明節(jié)伴隨“后世祭祀活動的介入,使之被賦予了強烈的人文因素”,而且“隨著唐宋明清時期對清明節(jié)祭祀的高度重視,其感恩的文化精神也被做了進一步深度地開顯。民國以來持續(xù)進行的清明節(jié)公祭黃帝活動,使這種感恩活動具有了明顯的民族感恩的意義”(《“清明”的嬗變與感恩文化的意義開顯――兼談黃帝祭祀的“民族感恩”意義》)。陜西師范大學趙世超教 授還就清明節(jié)慶活動所蘊含的原理進行了分析,認為清明節(jié)是一個“送春迎夏”的節(jié)日(《淺談清明節(jié)慶活動的原理》)。對于把清明祭祀黃帝看成是民族感恩,華中師范大學章開沅教授認為這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在每當中華民族處于危難時都能起到號召作用;的興起與之就有密切關系(《黃帝與》)。
對于中華感恩文化的特點,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認為有理性與人文性兩方面,它與西方的感恩觀比較起來,“表現(xiàn)在感恩對象是神還是‘有功德于民’的人或物、感恩是信仰還是理性、感恩是進天堂還是現(xiàn)實地成就理想人格及建設美好社會這樣三個方面”(《中國古代感恩觀的特色》)。
五、感恩文化的其他組成部分
家族感恩,即儒家孝道也是中華感恩文化的表現(xiàn),感恩是儒家“孝”道內(nèi)蘊的一種文化精神。對儒家孝道的內(nèi)涵,中國藝術研究院任大援教授指出:“孝,超越了個體家庭,通過‘慎終’來達到‘追遠’,這種追遠,不僅是對祖先的追思,也涵有對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的意味”(《慎終追遠在儒家思想中的意義――對古代儒家價值體系的一個個案考察》)。清華大學錢遜教授則分析了孝的二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認為“子葬親是出于內(nèi)心的惻隱之心和親子之情??酌纤f,是孝的普遍性的基礎”,而把孝同宗法制度聯(lián)系起來,直接為宗法制度服務則是孝的特殊性,而且“孝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兩個方面,也反映在孝的內(nèi)容要求上”(《孝的二重性》)。徐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張俊相教授則探討了孝的境界,認為“中國古代孝的觀念,在愛親的基礎上,推而愛家、愛國、愛天下,有著深厚的形而上的終極根基和內(nèi)在的、非功利的超越意識,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至善之境”(《中國古代“孝”的至善之境》)。
學者們還對儒家經(jīng)典中所蘊含的孝道進行了分析。廣州大學檔案館吳小強副教授就研究了《論語》和《孟子》的孝道思想,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建構和倡導的‘仁’的思想體系,其核心價值觀是‘孝’的觀念和行為,‘孝’的實質(zhì)就是感恩”(《中國文化名著中的感恩思想――以(論語)(孟子)為例》)。此外,華中師范大學劉固盛教授指出,道教中也有豐富的感恩思想因素,老子“善”的思想就有感恩的意味(《論老子“善”的思想》)。
六、感恩文化的建設
對感恩文化的建設,陜西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陸棟先生認為必須“要加大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超越的力度”、“要加強對西方文明的學習借鑒”、“要重視感恩文化的制度環(huán)境設計與建設”、“重視整合中西文化中感恩文化資源”,從而提高文化軟實力(《感恩文化建設從何人手》)。青島大學徐宏力教授等則通過對具體企業(yè)感恩文化的考察,認為感恩文化必須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必須付諸于實踐(《藍海酒店集團“感恩文化”建設調(diào)研報告》)。湖南大學肖永明教授則具體討論了清明感恩文化的建設問題,認為應從完善清明祭祖的禮儀制度和更新祭祀方式等方面人手(《清明祭祀文化散論》)。此外,中央民族大學楊圣敏教授認為黃帝不僅是漢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我們應該建立新的黃帝觀和清明祭祀觀(《感恩與少數(sh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