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同兒輩賦未開海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冬夜讀書示子聿》,作者:南宋 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譯文: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3、《竹石》,作者:清 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譯文:咬定了青山就毫不松懈,樹根卻在破碎的巖石之中。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4、《勸學》,作者:唐 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譯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一直是考生應考的難點。其實,它只是一道題。既然是一道題,就有答題模式。縱觀2009-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答題,可以看出有如下幾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描繪詩歌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用雙音節(jié)詞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析,2012湖南卷《度破訥沙》(其二)李益,題2、請從意境賞析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zhàn)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又有征人的鄉(xiāng)思;后兩句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又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分析技巧型。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表現手法是指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模式——準確指出運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此種手法的體現;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析,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錢珝和《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元好問,題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wěn)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分析語言特色。這首詩語言有何特色?(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基準是,品味整首詩歌。
答題模式——用一兩個雙音節(jié)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用詩歌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煉字型。這一句(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一個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這種題,一般選中的字詞是動詞或者形容詞。
答題模式——解釋該詞在句中的意義;展開聯想把該詞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出該詞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例析,2012四川卷《子規(guī)》曹伯啟,題1,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空”字既傳神地描繪出貪夫倦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tài),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然無奈、難以抑制的惆悵之情。
例析,2012安徽《最愛東山晴后雪》楊萬里,題2、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的“軟”“涌”二字的妙處。
答案——“軟”以觸覺寫視覺,寫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陽紅光,柔和、細膩,賦予夕陽光芒以形象的觸覺,寫出了夕陽的無限美好?!坝俊边\用比擬手法,把白雪覆蓋的群山在夕陽之下閃耀光芒,在視覺上產生向自己涌動而來的動態(tài)感描繪出來,有化靜為動的奇功。
一詞領全詩型。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基準應該為全詩,或者結構,或者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的作用。
例析,2012山東《吳松道中二首》晁補之,題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表達了詩人的漂泊、思鄉(xiāng)、孤寂之情。六、情感主旨型。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
答題模式——詩歌各句(相關句)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詩歌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詩歌抒寫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析,2012福建《望江南》李綱,題2、下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下闋表現了詩人對釣翁簡樸而自在生活的傾慕之情。
評價題型。這種題,一般都是詩論引入,一語點化巧引導,方向明確。
答題思路——認真審題,深入閱讀理解,結合詩歌,評論答題。
答題模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分析:緊扣評論關鍵詞,闡明理由。
比較評價題型。比較閱讀兩首詩,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思路——通讀詩歌,把握兩首詩歌的寫法以及思想內容,包括作者,背景等。找出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或者修辭手法,或者表現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等。點面結合。答案表述要有條理。
分析形象型。詩中第幾句(聯)描繪了怎樣的事物(人物)形象?
答題模式——明確詩歌形象: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析,2012湖北卷《送鄒明府游靈武》賈島,題1、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做簡要分析。
一看題目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被弥?,題目乃詩文之精髓?!霸娧灾??!痹姼璧念}目往往是全詩內容的體現,尤其是題眼,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比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圍繞詩歌的題眼“歸”,我們設計出“詩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的問題,詩人的情感主線就很好把握了。
試分析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
全國新課標卷:
思 遠 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從題目“思遠人”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懷人之作。第一問就很容易解答了,它表達了作者對遠方的行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問緊承第一問而來,“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題目為“思遠人”,開篇寫“紅葉黃花秋意晚”,不寫人,而寫景,有何作用?處于開頭,想想結構上的作用,答出表達技巧或表現手法。這樣就很容易分析出得分點“首句起興,寫紅葉黃花秋意晚,點明紅、黃乃深秋之特色,渲染離別傷感的悲涼氣氛,表達作者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遼寧卷:
初
見
嵩
山
張
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風清瘦出云來。
作者初見嵩山是什么樣的心情?這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請結合全詩簡析。
【分析】從題目“初見嵩山”可以看出,作者初見嵩山的心情是驚喜。第一問很快就解決了。第二問緊承第一問而來,這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如果讓嵩山一開始就露面,會有驚喜之情嗎?詩人不言嵩山,先從宦游失意寫起,先寫作者奔走風塵,困頓疲憊,全賴青山使他的情懷有時能得到短暫的開豁。這樣,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給了人一種親切感,也引起讀者想見青山的愿望。但作者仍不讓青山出面,又說“日暮北風吹雨去”,仿佛在人們的期待中又拉開了一道帷幕,直到最后嵩山才從云層中聳現出來。由于有前面的層層鋪墊、重重筆墨的渲染,嵩山的出現才更引人注目,才更有詩的韻味,才更引人體味詩人得見嵩山的特有情懷。
二看注釋
注釋,即注解,解釋字句中晦澀難懂的文字,注釋作者的生平經歷,簡介寫作背景等。這些注釋可以幫我們疏通文意、理解詩文內容。這些注釋還可以讓我們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試分析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
四川卷:
子
規(guī)[注]
[元]曹伯啟
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
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事忙。
【注】子規(guī):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詩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任選能表現這種情感的兩個意象簡要分析。
【分析】由題目“子規(guī)”看起,再看注釋,結合《琵琶行》中學過的知識“杜鵑啼血猿哀鳴”,聯想關于屈原和“秭歸”的典故、傳說,那叫聲“行不得也哥哥”,那叫聲“不如歸去”,仿佛就在我們耳畔,凄慘,凄切。我們就不難答出第一問“本詩主要表達了思鄉(xiāng)難歸的情感”。第二問緊承第一問而來。但在選意象時,我建議應首選“子規(guī)”這個意象來作答。如答案:子規(guī),啼聲凄切,年復一年催人歸去,令“貪夫”“遠客”無不惆悵、“斷腸”,足見思鄉(xiāng)心切,歸家不易。
重慶卷:
鷓 鴣 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
【注】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云“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
作者為何說“荒卻溪南舊釣磯”?
【分析】由注釋我們明白詞的下闋內容,我已經老了,機巧之心早已蕩然無存,一向怕人的沙鷗在我面前自在地掠飛。柳溪父老應理解我,我卻久已不去溪南舊釣磯釣魚了。“久忘機”說明作者的機巧之心早已蕩然無存,體現了作者淡泊恬靜的超然情懷。題干問“為何”,我們回答:因為釣魚是有機心之事,作者“久忘機”而不再釣魚,所以說“荒卻了舊釣磯”,表現了作者淡泊恬靜的超然情懷。
三品意境
詩歌的主題往往是借助意境來表達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品意境,先找作者選取的意象,再找修飾語,最后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選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一系列具有傷感之情的冷色調景物,勾勒出一幅蕭瑟的深秋晚景圖,營造出一種黯淡、凄涼的氛圍,傳達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內心深處無盡的孤獨哀傷之情。
試分析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
江西卷:
江 城 子
秦 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①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②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縱使。
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
【分析】“楊柳”,在詞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首句“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說。所以,本詞中“楊柳”應該還有象征離別的意思,可指惜別、依依不舍等。更有“動離憂”直接點明“離”,還有“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可見有傷別、懷人之愁情?!帮w絮”,乃柳絮飄飛。柳絮飄飛之時,乃暮春時節(jié)?!帮w絮”與上闋的“楊柳”相對,故“楊柳”代指初春季節(jié)。由初春到暮春,韶華易逝。因“柳”與“留”諧音,有傷離別之意。故“楊柳”暗寓男女離別,“飛絮”暗寓青春易逝。因此,這兩個常見意象在這特定的情境中就有了以下復雜的情感:傷別之愁,懷人之情,韶華易逝之嘆。這樣,答案也就很容易擬定了。
山東卷:
吳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分析】第一問問開頭描寫了怎樣的景色,就要先找意象。意象有“曉路”、“蕭蕭雨”、“江鄉(xiāng)”、正在飄的“葉”等。此“曉路”非彼“小路”。“曉”,乃天剛亮的時候,如“拂曉”、“破曉”、“雞鳴報曉”、“曉行夜宿”等。再聯系我們學過的詩詞名句有“春眠不覺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我們不難理解“曉”的含義。結合文題“吳松道中”,結合注釋,明確“曉路”就是指清晨起航時?!叭~正飄”是葉落之時,乃秋季也。此時“雨蕭蕭”,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故可擬答案為:開頭兩句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xiāng)風雨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孤舟”這一意象,并不是這首詩中孤零零的一個意象,它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這樣,它就把作者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爸邸鼻暗男揎椪Z“孤”,結合詩題理解,表達了作者漂泊在外,孤寂、思鄉(xiāng)之情。
四析手法
鑒賞詩文,要想得分,必答手法。手法,乃藝術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結合詩文,仔細分析,明確答出手法,即可得分。
試分析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
全國大綱卷:
落
葉[注]
修 睦
雨過閑田地,重重落葉紅。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
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
只應松自立,而不與君同。
【注】修睦:晚唐詩人。
(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的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分析】詩歌的前三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落葉。第一聯和第三聯是從作者的角度或其他旁觀者的角度描寫秋雨之后落葉的情態(tài);第二聯寫“翻思向春日”和“肯信有秋風”,“思”和“信”的描寫主體應是落葉,這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使落葉人格化,賦予落葉以人的思想、動作、情感,更形象生動。第二聯插入一、三聯之間,使全詩富于變化,別具情致。
(2)本詩最后一聯為什么要寫松?請簡要分析。
【分析】題目是“落葉”,說明本詩的主要描寫對象應該是“落葉”,主角應是“落葉”。選寫其它的意象,則是運用襯托或對比等手法。最后一聯“只應松自立,而不與君同”中的“君”是對“落葉”的尊稱。“君”是主角,“松”是配角。“松”“立”而“君”“落”,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表達了作者對松樹不凋的贊嘆,又強化了作者對落葉飄零的感慨。
安徽卷:
最愛東山晴后雪[注]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本詩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
【分析】“軟”乃“柔軟”,是一種觸覺?!凹t光”是看到的,屬于視覺。“軟”字以觸覺寫視覺,運用通感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東山晴后雪景的最愛之情?!坝俊奔础坝砍觥⒂縼怼?。結合注釋,雪后晚晴,四山皆青,唯東山全白。詩歌的題目和第三句,作者寫道“最愛東山晴后雪”,現在“軟紅光里”涌出了銀白色的山。即銀白色的山像波濤一樣涌出來。這里,作者運用了比擬的手法,一個“涌”字,寫出了夕陽紅光映照下,被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一樣涌出的奇麗景象。還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雪后東山之景的最愛之情。
五答情志
“詩言志?!弊髡叩乃枷敫星?、志向、觀點等,必然會成為詩歌鑒賞題的得分點。做詩歌鑒賞題,肯定要答情志。
試分析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
江蘇卷:
夢 江 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1)詞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分析】“恨”乃“悵恨”、“遺憾”之意?!皭澓蕖?、“遺憾”什么呢?回歸文本,“恨極在天涯”,指思念遠在天涯的心上人的悵恨之情。
(2)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分析】第三句寫山月不知主人公的心事,第四句寫花自飄零水自流,無人憐惜,無花解語,主人公滿腹心事、孤獨寂寞。所以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滿腹心事、孤獨寂寞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
(3)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
【分析】從結構上看,賞析的是結句,即結尾一句,如果找手法,則為“以景結情”。作者運用以景結情的手法,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天際,以“碧云”“搖曳”襯托作者心緒不寧,以“碧云”“斜”落終結心情的低沉——“恨極”。
浙江卷:
未 展 芭 蕉
[唐]錢
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分析】第一首詩巧妙運用比喻手法,如將未展開的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這樣寫,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詩運用襯托、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自然之美,而且賦予海棠一種沉穩(wěn)、自主自愛的品格。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它們的愛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