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孟夏草木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名字出處: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魏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一》
洋氣釋義:名字中的孟同“猛”,指威猛、勉力、大氣。與延字搭配作為男孩的名字表現(xiàn)出奮發(fā)圖強、奮勇前行的意味。
2、(燁曄)
名字出處:處處見光輝,燦燦尤增煒燁。元·王哲《如夢令·九八般般洽協(xié)》
洋氣釋義:“燁曄”這個名字兩個字讀音相同都讀作yè,但是偏旁部首不一樣,火的偏旁表現(xiàn)出熱情、紅火的意思,日的偏旁表現(xiàn)出陽光、溫暖的意思。
3、(衍磊)
名字出處: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宋·程顥《郊行即事》
洋氣釋義:名字中的衍指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磊指堅強、灑脫。衍與磊組合作為男孩的名字表示父母希望孩子行事作風光明磊落、熱情飽滿。
4、(敏禮)
名字出處: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唐·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于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p>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坝昙尽?,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N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diào)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 ,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 是名貴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 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云南并不難得。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 ,他跳下去把雞 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說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說明雞 隨處可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工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jié)舌:這東西這么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的溜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做“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做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系?!贿^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lián)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關鍵詞:生態(tài)美學;海德格爾;古村落;價值;保護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022-02
生態(tài)美學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中國萌芽,起步雖晚,但發(fā)展勢頭強勁。生態(tài)學本屬自然科學,研究有機體與其環(huán)境間的相互作用。以生態(tài)的維度建構(gòu)美學,顛覆了具有“人類中心主義”傾向的舊的“實踐論”美學。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以重新審視,來應對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危機。當代西方最重要的生態(tài)美學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論哲學觀的基礎上,憑借現(xiàn)象學方法提出了生態(tài)整體觀的美學原則。海氏強調(diào)人與環(huán)境是水融、須臾不離的,人類的文化應該是讓我們與環(huán)境相處的更友好,更融洽。但現(xiàn)實卻是人類活動引發(fā)了環(huán)境的惡化,這與不科學的理論指導密不可分,所以我們要用正確的理論即海氏的生態(tài)觀來化解危機,最終目的是使人“詩意地棲居”。棲居之地的生態(tài)與否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基礎問題。而當前許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廣大古村落生存環(huán)境堪憂,亟待保護。在此以海氏鮮明的存在論生態(tài)整體觀為理論依據(jù),用中國古人“物我合一”的詩意般的山水田園生活為先例,分析當前古村落的生態(tài)美學價值,研究對其保護策略。
一、海德格爾的生態(tài)美學觀
馬丁?海德格爾創(chuàng)立的存在論哲學標志著傳統(tǒng)的主客二分式的認識論哲學的終結(jié),奠定了現(xiàn)代生態(tài)理論的基礎。傳統(tǒng)認識論哲學將人與自然作對立狀,自然是人類認識的對象,是滿足人類欲望的工具,這就過分夸大了人的認識能力、理性力量,忽視了自然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更沒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結(jié)果是科技突飛猛進,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每況愈下,人與自然的矛盾劍拔弩張。海德格爾繼承并改造了胡塞爾提出的哲學思考新方法之“現(xiàn)象學”,誕生了存在論現(xiàn)象學,為哲學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路?!艾F(xiàn)象學”力圖懸隔一切實體,回到人類探索最原初的“意向性”,使現(xiàn)象在意向過程中自現(xiàn)本質(zhì),達到自觀,力求還原。在意向活動中主體與現(xiàn)象是“間性”關系,是一種你在我之中,我在你之中的同構(gòu)關系。海德格爾深化了“現(xiàn)象學”,使之獲得存在論含義。海氏認為所謂現(xiàn)象也即存在,一切只有在存在中才能呈現(xiàn)意蘊。傳統(tǒng)的認識論將存在與存在者分離,導致對事物的錯誤認知,對真理的遮蔽。于是,在“現(xiàn)象學”方法指導下,“存在”成為美學的起點。那我們是如何存在,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一)存在方式:“此在與世界”
自人類進入工業(yè)革命時代起,改造自然能力和力度愈來愈強,“人是世界主宰”這一命題仿佛不證自明。人類物質(zhì)生活條件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代價卻是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正如恩格斯所說:“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jié)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jié)果又取消了。”①所以我們的存在不高于其他世間萬物,而是我們與萬物平等共時地存在于世界中。也就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此在與世界”的人生在世模式?!按嗽凇辈粌H指存在與存在者的空間關系,更是一種原初性先驗性的渾然一體的關系。主體與客體時時刻刻構(gòu)成關系揭示生存狀態(tài),主體、客體不應分離也是不能分離的。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是這種在世關系的內(nèi)在要求。海氏說存在與存在者的照面并產(chǎn)生關系是一種“因緣”?!耙蚓壷邪阂皇乱蚱浔拘远壞呈铝私Y(jié)”。②存在者在世界中能夠領會到自己在“天命”中已經(jīng)同與它照面的存在者聯(lián)系在一起了。這種打破了人與自然的隔膜,達到“物我為一”境界,有些神秘感的存在觀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二)存在目標:詩意地棲居
人如何存在于世界中,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并闡釋說:“一切勞作和活動,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終只是并且永遠就是一種棲居的結(jié)果。這種棲居就是詩意的”。③海氏對“棲居”的理解有表層的居住之意,我居住在世界中。還有深層引申意,“棲居,即被帶向和平,意味著:始終處于自由之中,這種自由把一切都保護在其本質(zhì)之中。棲居的基本特征就是這樣一種保護?!蔽覀円朗澜缍?,有保護、照料的責任。追求詩意棲居,也是一種保護,使此在的生存與生存者保留其本質(zhì),趨于自由。此在的萬物間關系如水融,“只有當我們從自身而來親身保持那個守持我們的東西時,使我們守持在本質(zhì)中的東西才能守持我們”。④這就是說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我們應自覺到自身的責任,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境界。
這一思想在當代被奉為圭臬,人人信而借鑒,企圖把人類從歧路引導到正道上,現(xiàn)在看來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改革。其實,我們中國古代已有許多圣賢之士當時就在“詩意地棲居”著,通過回顧他們的實踐可以得到不少啟迪。其中,王維、陶淵明可謂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