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文言文 興趣 培養(yǎng)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學習文言文都心存畏懼,文言文難讀、難懂、難記,已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障礙。學生為什么害怕文言文?因為文言文和我們日常生活化的語言隔得太久,與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有了較大差異,不積累大量的古漢語實詞、虛詞用法,句式語法,文言文顯得艱澀難懂,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廣大學生漠視,認為只是應付考試,不能夠上升到繼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高度,更不能理解文言文學習與閱讀、寫作的聯(lián)系。再加之學生除了閱讀課文中的文言文篇目,一般不讀其他的文言文作品,更何況文言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單一性,老師逐字、逐段翻譯還是主流,忽視文言文對提高中學生素養(yǎng)的整體功能,學生找不到樂趣和意義,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了文言文。
新課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必定離不開文言文的教學。故而我們必須從文言文教學的興趣入手,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1 導入激趣,引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文言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要讓學生喜歡讀,能讀懂文言文,我們必須縮短這二者的距離。課堂上,運用聲情并茂的朗誦,一則有趣的奇聞軼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經歷,與文章有關的影視劇、歌曲等都可以營造一個濃厚的走進文章的氛圍,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出師表》時,我先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并配以影視劇畫面,這樣的氛圍立即將學生帶入那段歷史中。然后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簡單快捷得多,這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大大引發(fā)了學生對文章學習的興趣。教學《岳陽樓記》時,自己先把課文中“至若春和景明…”這一精美語段在學生面前聲情并茂、搖頭晃腦地背一遍,精彩的語段加上老師忘情的表演,相信一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利用成語故事,課文中的插圖,多媒體畫面等都是引入激趣的方法,相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表演激趣,感悟學習文言文的意趣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讀演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親身“表演”,加深對課文語言和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我讓學生將文章改編為課本劇,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魯莊公、曹劌、鄉(xiāng)人各個角色登臺亮相,學生在表演中,為了逼真,他們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在人物動作、語言(尤其是語氣、語調)的把握上都很用心,學生們互相點評,參與的熱情很高,表演的效果也很好。其實初中課本里的很多文言文是可以利用戲劇、分角色等方式表演的,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而且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準確理解。
3 游戲激趣,感受文言文學習的樂趣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最好讓學生能拉著腔調、搖頭晃腦地讀,出聲有感情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直接與古人“對話”。背誦也可以用游戲的方法進行:(1)卡片背誦法。在卡片上寫上每句詩歌的第一個字,放在一起,打亂順序,可以用多種方法(搶答、排序、對手等)游戲。(2)接力背誦法。按一定的順序,當前一位學生背誦部分剛結束下一位學生接著背誦。(3)領讀背誦法。教師或語文課代表領起任意一段的開頭或詩歌的開頭句,學生即背出整個段落或整首詩。(4)對手賽。小組內兩人互為一組互相背誦,要求聲情并茂,有表情,有手勢等。尤其利用一些廣為傳唱的古詩詞來讓學生學唱,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例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課堂上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在學習《詩經》時,學唱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在學習《愚公移山》時,學唱江濤的《愚公移山》,讓學生去讀、去學唱,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課文的內容,同時,在曲子的旋律中,學生對全文傳達出的意境、主旨也有一定的感悟,在游戲中,在歌唱中,增加了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4 辯論激趣,明晰學習文言文的理趣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架起古今的“橋梁”,拉近過去與現(xiàn)在的距離,讓古為今用,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引導學生挖掘文言文中寫作素材方面的價值,讓學生尋找合適的作文話題、辯論話題。例如,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提煉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這樣的辯論話題,教學《愚公移山》,引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話題,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或是進行作文,或是進行想象,或是進行拓展。通過這樣較為持續(xù)而有意的訓練,相信學生從課本中取材的意識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學有所用”、“古為今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
5 合作激趣,探究文言文學習中的疑趣
教師應摒棄教學中一講到底的串講方法,大膽進行課堂改革,以高效省時為出發(fā)點,鼓勵學生質疑,以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文言文的閱讀,學生會遇到比現(xiàn)代文閱讀更多的問題,因此,成立學習小組,引導他們將遇到的問題小組成員共同去探討,互相幫助,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認知、感悟能力會得到提高,同時,他們也會獲得成就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如學習《愚公移山》后,討論,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要解決“出入之迂也”,在今天看來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理,在探究中提高。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包括字詞方面、內容方面自己不明白的問題都提出來,在學習小組中進行討論,簡單問題能在他們的學習小組內部得到解決,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則全班探究,教師點撥。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合作解決,這樣他們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時探究過程中的成就感帶來的興趣也更加持久。
我們很多老師喜歡上文言文課,但上出趣味、上出樂趣的不多,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的就更少,我的一些學生學習文言文后,不僅嘗試讀《三國演義》等小說文言版,更在日記中嘗試文言語段,不能不說是進步,文言文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是我們值得探究的話題,僅僅這些應該還不夠。只有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濃厚了,課堂生動了,知識遷移了,學生學習語文中閱讀、寫作的能力提高了,新課改賦予我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能在我們語文教師的努力下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文言文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扇窗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文言文教學往往成為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難點。因此學生所使用的白話文的文法、句法,都與文言文的表達方式相處甚遠。為了提高學生在中考語文測試中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本文從中考文言文試題類型出發(fā),分析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及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掌握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很多學生在中考語文試卷中,最畏懼的就是文言文的測試內容,由于對文言文的字、詞、句掌握不夠,導致對文言文語篇理解的障礙。因此,要提高初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就得有針對性地從試題結構出發(fā),了解中考語文測試中到底考哪些知識點。
1.理解重點實詞的含義。對文言實詞的考查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一些較特別的詞的用法,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性活用等現(xiàn)象;其次是一些雖不特殊卻很重要的實詞,如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2.句子翻譯。這是文言考查的必備項目,注意以下總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的步驟:解詞、串意、順意。具體辦法:增(增補省略部分)、刪(無意義的虛詞不譯)、留(古今相同的詞保留不變)、調(與現(xiàn)代漢語習慣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譯或調整語序),有關內容下文將做詳細的分析介紹。
3.歸納要點,概括中心,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
這里所要考查考生對文言文語段及文章的整體理解及感知。
4.挖掘文段的現(xiàn)實意義和具有文化底蘊的名句。這一考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式、語篇掌握是否充分,體現(xiàn)“反思”及“應用”的特點,是綜合性較強而又是中考必備的考試項目。
二、有的放矢――提高初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1.第一關――通假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做好文言文閱讀理解的題目,就得從最基礎的“字”出發(fā)。在古漢語中,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別字,這種現(xiàn)象稱為“通假”,所使用的字稱為“通假字”。通假字也稱“通借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原本應當是“慧”。
為什么要說這是通假現(xiàn)象呢?因為在原句中,“惠”應當作“聰明”解,而“惠”本身卻是“仁愛”的意思,這就錯把“慧”寫成“惠”了。通假字實際上就是別字現(xiàn)象,古人把已有的正字寫成別字,或是本無這個正字,只得借用別字來代替。
還有一些在某一種意義上先后產生的形體不同的字稱作古今字,其中有增加義符產生區(qū)別他字的,如“直”和“值”、“莫”和“暮”、“取”和“娶”(前一字是古字,后一字是今字);也有更換義符的,如“被”和“披”、“說”和“悅”;還有更換聲符的,如“景”和“影”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這一類型的通假字加以歸類與總結,從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字音、字形、字義來識別通假字的意思。
2.第二關――詞類問題。中考語文測試中,考劃詞類問題的,主要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動用法和被動用法以及文言虛詞的運用,以下就以在中考試題中經常考到的“而”這一連詞,表示的不同關系做一些總結:
(1)表示遞進關系,可以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例如: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2)表示承接關系,一般可以譯作“就”“接著”,也可以不譯,例如:
①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
(3)表示轉折關系,可以譯作“但是”“可是”“卻”,例如:
①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
②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
(4)表示修飾關系,可以譯為“地”“著”,或不譯,例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5)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來說是不譯的,有時可譯為“又”,例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3.第三關――句式問題。文言句式一般可以分為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和倒裝句這四大類,以下針對倒裝句式進行詳細探討。
倒裝句也稱倒置句,是作者為了達到強調的目的而有意把句子移位的一種句式,如劉禹錫《陋室銘》:“孔子曰:何陋之有?”按正常的句子排列應為“有何陋?”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像常見的謂語前置句,就是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有明顯的強調意味?!吧跻?,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又如賓語前置句:“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沒有這樣的人,我與誰一起呢?
三、小結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穿插引進 提高教學效益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華,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充滿著神奇的美的力量,尤其是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言文,大都是千古傳誦的佳作,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但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一直不容樂觀,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痹鯓硬拍苁刮难晕恼n堂教學煥發(fā)生機,讓學生愛學、樂學?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巧妙地穿插引進是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這里所謂的“穿插引進”,即在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有意暫時中斷或靠近教學主線插入其他教學內容或活動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適度地穿插引進,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或激發(fā)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或另辟蹊徑,突破難點;或旁征博引,觸類旁通;或渲染氣氛,升華情感……
一、在激發(fā)興趣時穿插引進
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它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fā)、相互加強。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喚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機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往往以講讀為主要方法,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引進一些互動、體驗性的教學活動(表演、辯論、競賽、訪談等),創(chuàng)新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就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特級教師魏書生教學說明文《核舟記》時,因開頭一段人物位置關系不太好理解,為了弄清空間順序和人物神態(tài)動作,穿插引進了表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別扮演坡、魯直、佛印來表演三人坐船頭的場景。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了學生鉆研的主動性,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并積極討論,對表演不到位之處進行評點?;拥谋硌莼顒哟偈箤W生深入地研讀文本,體會核舟的精妙、藝人技藝的高超,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再如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部分學生對愚公移山的行為提出了質疑,認為智叟的勸阻雖然語氣有嘲諷的意味,卻是理智的。為了更好領會文章主旨,我適時穿插引進了課堂小辯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全班同學分為正反兩方,正方以“愚公非愚”為論題,反方以“智叟實智”為論題展開辯論。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形式,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一時群情高漲,唇槍舌劍,場面火爆。辯論中,學生不知不覺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認識到文章并不是宣揚大家去移山,而是要大家學習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在突破難點時穿插引進
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產生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相關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缺少應有的了解,往往給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增加了難度。此時如果我們能適時穿插引進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作者生平介紹、作品相關的評價鑒賞資料等作為補充,就必能給學生以啟發(fā),有效突破理解上的難點,幫助他們多元解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中有關“閑”字的品讀歷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這一課時,我在賞析了“庭下月景”之后,穿插引進了兩則助讀材料:①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②蘇軾在黃州生活時寫的詩句:“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薄叭ツ陽|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薄白孕ζ缴鸀榭诿??!辈牧弦蛔寣W生體會到坡并非真的想做“閑人”,這種“閑”包含著一種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不能為朝廷盡忠的無奈。材料二讓學生了解到這里的“閑”并不是身體上的清閑、無所事事,而是體現(xiàn)了作者內心的悠閑,有一種閑情逸致。兩則材料的引進帶學生走進蘇軾的人生境遇,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依然具有閑情雅致,并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之情懷。
三、在知識遷移時穿插引進
當代建構主義學說認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地復制式地學習。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機械地“串講”課文,而是應適時捕捉新、舊知識,課內、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點,相機穿插相關知識,進行有效遷移,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
例如,《桃花源記》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雖然二者在體裁上、內容的選擇安排上、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上各具特色,但它們的主題是一致的,都是通過描繪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假想的“桃花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我在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主旨的基礎上穿插引進了《桃花源詩》,要求學生進行拓展性的閱讀,在《桃花源詩》中找出與《桃花源記》中的語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詩句: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②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③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④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童儒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前后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既加深了學生對《桃花源記》主旨的理解,又實現(xiàn)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訓練了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材料的能力。
四、在升華情感時穿插引進
音樂、歌曲是一種美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它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中國文學歷來與音樂的關系密切,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币簿褪钦f音樂能使學習達到藝術美的最高境界。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穿插引進適當?shù)臉非苁蛊渑c文章有機結合,營造出更美好的藝術氛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既活躍氣氛,寓教于樂,又激發(fā)興趣,陶冶情操,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愚公移山》一課時,我抓住中學生對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興趣較濃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引進了欣賞流行歌曲《愚公移山》這一環(huán)節(jié)。歌詞中“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者王屋與太行,憑的是一身肝膽”的老人形象引起學生們的共鳴,聽著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這耐人尋味的歌詞,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文中愚公那堅定的話語:“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一環(huán)節(jié)不但更好地增強了課文的表現(xiàn)力,而且讓文中不怕困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堅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總之,穿插引進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而且想穿插引進得適時適度,我們就需要深入研究學生,把握學情、鉆研教材、探討教法、廣泛閱讀,擴大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捕捉每一個有利時機,“信手拈來”,巧妙穿插引進,使文言課堂教學重新煥發(fā)生機,實現(xiàn)文言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也應認識到,“穿插引進”永遠不是教學的主線,不能“插”得太多、太偏,否則會導致主次不分,魚目混珠。為追求一節(jié)課的“亮點”而牽強地穿插引進,反而會有畫蛇添足之嫌。
參考文獻:
[1]余映潮.穿插引進――教學設計藝術談.語文教學通訊,2009,(9).
文言文汝的意思
①河流名。在今河南省?!睹献印る墓罚骸皼Q汝漢,排淮泗?!?/p>
②你;你們;你(們)的?!队薰粕健罚骸拔崤c汝畢力平險?!?/p>
【汝曹】汝輩,你們。多用于長輩稱后輩。
汝的基本詞義
(1)(形聲。從水,女聲。本義:汝水)
(2)同本義
汝水出宏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說文》。按,出今河南,至安徽入淮,為淮河支流
(3)指汝窯或汝窯所產瓷器。汝窯是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臨汝縣境內,古代屬汝州,故名。如:汝窯花囊(汝窯出產的插花瓷具)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改進
現(xiàn)代漢語是由古漢語發(fā)展變化而來的,學習文言文,可以吸取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知識,在學生的寫作中,若加入一些文言文模式,也會使文章別開生面。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首先是要讓學生能把課文讀懂,在此基礎上將文中涉及的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進行必要的講解,以此來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對于文言文的寫作技巧,教師只要稍微指點即可。講讀文言文,主要是為了學生能夠閱讀和欣賞,增長他們的知識,啟發(fā)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不宜提過多的要求。傳統(tǒng)額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的課后訓練也不足。鑒于此,對于教師文言文教學,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意見。
一、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教師應當對于所教年級學生學過多少篇文言文,學過哪些虛詞、實詞、句式,對于虛詞、實詞、句式的掌握程度進行詳細的了解。例如,初一年級的代課教師要首先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學過多少古詩詞,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溫故知新。了解學生文言文學習狀況的方法有:考試、提問、座談、個別交談等。在了解清楚所帶班級學生文言文掌握情況后,要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同時,還要將學生今后需要掌握的知識也羅列在檔案上,以便今后在繼續(xù)學習中進行記錄和查閱。
二、注重學生的自學
相對于現(xiàn)代文,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興趣不濃,因此并沒有養(yǎng)成預習文言文的習慣,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教師會從頭到尾詳細的講解所學內容,無需提前預習。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需要改變教師過去逐字逐句的講解,消除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心理,督促他們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課文注釋和查字典幫助自己自學。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yè)。不要僅僅拘泥于過去的“讀課文一至兩遍”,這類預習作業(yè)往往是落實不到位,而且學生可能會僅僅是簡單的閱讀,并不去理解文中的內容。例如,《賣柑橘者》一文,可以布置兩項預習作業(yè),一項是摘抄課文中的詞語并加注音、解釋,這不僅可以加強直觀印象,有助于辨認字形,還能督促學生仔細品讀課文和注釋,弄清詞語中的重點、難點所在;另一項任務是給學生布置思考試題:“將本文與《傷仲永》這篇課文作比較,思考它們在表達方式上有哪些異同點,字詞句的使用上是否有相同之處?!边@樣,通過指導學生溫故,學生便能從中知新,這種預習方式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為教師今后的啟發(fā)式教學做好了準備。
學生在預習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遇到困難,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知道困難的所在才能去解決困難,才有想辦法解決困難的動力,或者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講授,獲得解答。這樣,學生對于知識便能獲得更長久的印象,更利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而文言文里有些知識,并不是教師講授和學生思考后就能理解的,需要隨著學生自身閱歷的增加才能徹底領悟。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只要不妨礙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些內容教師可以適當?shù)闹笇W生先放一放,將暫時不能理解的內容作好記錄,為今后的理解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以重點啟迪學生思維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類似,都有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出啟發(fā)式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學問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講解一下自己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然后在學生再次閱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篇文言文共涉及多少個人物?這篇文章講述了什么事件?愚公多大年紀了,有何而知?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文中人物對于移山的事情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文章中哪幾個人物的講話是差不多的?愚公究竟是不是人們所說的“笨老頭”呢,從何而知?為什么人們都稱他愚公呢?智叟這位老先生究竟是不是智者呢,從何而知?…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與回答,逐步的將學生引導向課文內容的深層次理解,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從中獲得新的知識,當然,學習興趣也就隨之而來了。
四、由此及彼的教學
文言文的詞語、句法等都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講解一處,讓學生類推下去,從而將其他處類似的章法學會。例如,《為學》一文共有四句,教師只要講清了前兩句“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第三、四句“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的理解便水到渠成。這種教學方法不僅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又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學生的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fā)。
文言文的教學中字詞句的教學是重點,為了使學生真正的掌握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句式,就需要教師認真的做好字詞句的講解,釋好詞、析好句、將文章進行串講,但是同時也需要學生舉一反三,才能掌握到文言文的真正精髓。
五、以練習增強能力